2020年9月28日,
安慶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它的開館成為文化安慶的重要窗口、
皖西南地區的文化中樞、
游客來安慶的網紅“打卡地”,
金大陸承擔了該館的設計與施工任務。
安慶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之譽。
安慶也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安慶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
安慶博物館用數百件文物,
講述了安慶厚重而瑰麗的歷史。
安慶博物館
安慶博物館新館位于安慶市東部新城區域,
總建筑面積40000余㎡。
博物館建筑主體呈正方體布局,
平面邊長103.9米。
建筑高度24米,
分為地上3層和地下1層。

新博物館的設計充分融入了安慶元素,
色彩主要以黑白基調為主。
中央大廳采用曲面圍合構成“徽派天井”,
外墻采用大角度外傾式幕墻體系、
以LED展示幕墻與傳統浮雕工藝為表現形式,
整體建筑渾厚、莊重又極富美感。
設計宗旨
在設計理念上,
項目突破了國內傳統的博物館展陳思路,
緊扣“人文安慶、山水宜城”主題,
全力打造國內設計理念
領先的“低碳展館”、“智慧展館”、
“體驗展館”和“活態展館”。
在具體形式上,
以及觀眾互動參與等多種方式,
凝練具有安慶特色的視覺文化符號,
使博物館成為安慶的文化名片,
以及安慶人的文化休閑之所和旅游者的文化導覽。
展陳欣賞
常設展廳為安慶古代文明陳列、安慶近代史陳列、
一層
總序廳
走進博物館,
總序廳方案緊扣展陳主題,
選擇安慶乃至安徽燦爛歷史文化的代表—天柱山
作為主題浮雕的畫面重心,
輔以古城墻、振風塔、譙樓和長江等安慶元素,
展現了安慶龍山鳳水、千古江城的雄姿。
二層
二層展廳包括安慶古代文明陳列、安慶近代文明陳列和安慶錢幣展。
皖源尋跡—安慶古代文明陳列
安慶古代文明陳列,
通過大量文物講述了安慶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
絢麗多姿的古皖歷史文化。
重點表現了薛家崗文化、孫家城文化、古皖肇始、
此地宜城、禪宗之地和桐城文派等內容,
揭示安慶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地位之重要。

距今5000年前,
安慶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豐富,
這里是周代古皖國故地。
歷經魏晉、唐宋、明清的文化昌盛,
直至安慶被設為安徽省會,
成為當時中國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城市之一。

開篇從新石器黃鱔嘴遺址
和薛家崗早期文化遺存開始,
利用通柜展示了夾砂紅陶、玉器和石器等文物。
而采用動畫手法展示的
中國文學史上首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則再現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悲傷愛情故事。
皖府風云—安慶近代文明陳列
安慶近代文明陳列,
主要講述了從鴉片戰爭開始到
新中國成立安慶近代歷史的輝煌。
重點表現了安慶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凸顯其在中國近代化中的重要歷史地位。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
在安慶地域發生過慘烈的安慶保衛戰。
我國軍工廠從這里興起,
辛亥革命志士也在安慶譜寫過壯歌。
大別山紅色根據地留下了革命英烈可歌可泣的事跡,
渡江戰役第一船從這里啟航。


三層
三層展廳包括安慶城市記憶和黃梅戲藝術陳列。
皖城拾憶—安慶城市記憶
安慶城市記憶展,
主要通過大面積的沙盤模型,
將城市民俗、非遺、百年老字號等融入其中,
配合館藏文物和老照片,
再現安慶老城和城市風貌,
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

根據光緒三十三年的《懷寧街道圖》重繪安慶古城,
并結合多媒體立體動態呈現安慶城及五個古城門。
立體影像結合古城墻,
展示安慶城九頭十三坡,
以及安慶的路、塘、橋、井、振風塔、
迎江寺、倒扒獅石牌坊等。

皖韻黃梅—黃梅戲藝術陳列
黃梅戲藝術展,
主要講述了黃梅戲在安慶的發展歷史過程,
以及黃梅戲藝術家的探索之路
和黃梅戲的藝術特色。
通過大量館藏文物的展示,
表明安慶是名副其實的“黃梅戲之鄉”。


同時作為“戲劇之鄉”的安慶,
徽班從這里走向揚州、走進北京;
黃梅戲也是在這里從民間走進城市,
發展為中國重要的戲種。
本展廳利用一系列生動傳神的表現手法,
拉近了黃梅戲與觀眾的距離。


開篇以“百年黃梅、群英薈萃”為主題,
采用投影的形式動態地播放
精彩動人的經典曲目片段。
迎春盛開版塊則通過悠長的巷道,
淡黃色充滿回憶感的色調,
把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藝術家一一回顧。

結語
安慶市的城市發展歷史,
在我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安慶博物館的建設
寄托了安慶人民的美好夙愿,
該市正努力把安慶博物館
打造成為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標。
新的安慶博物館是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先進、
環境高雅的現代化智能型博物館。
其不但承擔著安慶市文物收藏、展示、研究
以及文物調查等綜合職能;
而且,還是安慶市愛國主義和
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