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看景,晚上走人”是不少景區休閑旅游的短板。如何延長旅游時間、提高游客在景區的參與度和逗留時間?有專家認為,豐富夜間旅游產品是解決“留客難”的關鍵,也是一個城市開放度和活躍度的體現,既能拉長游客駐留時間,也可以打破旅游的空間寂靜,不僅可以優化文化與旅游產業結構,還能快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有一首名叫《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經典老歌,曾道出很多特色旅游地的心聲。今天,我國正從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跨越,如何讓遠方的客人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來了還想再來,依然是一道擺在所有旅游城市(景區)面前的考題,值得深思。
“車輪子”替代“腳板子”
“白天看風景,晚上數星星”已成“老照片”
對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每年能和父母一起坐上小汽車或綠皮火車出一趟遠門看看風景簡直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那時由于交通不發達,景區人少看點也不多,白天走路游玩累了,晚上就住在景區附近的小旅館里看看電視、數數外面星星,一趟旅行足以回味若干年。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交通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渾身一體,市內有公交、taxi、地鐵;短途客運有汽車、客輪、火車;長途客運有大巴、高鐵、航班等等,尤其是接近1.5億輛私家車成為居家代步工具,使人們“走出去”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再看,從解放初期人們每周工作六天,發展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工作5天半一直到現在的5天,再到本世紀初年實施節日長假和小長假制度,春節和國慶7天,元旦、清明、五一等小長假3天,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從昔日的“老照片”到今天的新變化所折射的歷史變遷告訴我們,當便利的出行條件讓旅游由“朝發夕至”變成“朝至夕歸”,如果景區點位游客半天就游完,那人家肯定立馬就走了,你想留都留不下來。怎么能夠讓游客游玩一天時間,拖到晚上在景區吃個晚飯,甚至晚上住下來,那就得在“白加黑”上全面發力,才能留住游客。
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如,杭州西湖夜游,晚上可以看戲,乘船游西湖、看商務型演出;上海黃浦江夜游,既可飽覽外灘燈火,還可以閑步老街宵夜、購物。再如,香港的維多利亞灣的夜景鳥瞰和焰火表演、南京的夫子廟夜市和四川成都的寬窄巷子夜文化等等。甚至夜晚比白天更具吸引力,已經為“來了就不想走的焦點”。
“白天看景”呼喚“夜間消費”
創新融入方式做好“空間對接”方能取長補短
夜間旅游,顧名思義,是在夜晚時分進行的旅游。其目的是通過分散旅游流量,均衡旅游節奏,拉升旅游消費綜合性收入值。這些好處顯而易見,大家都能想到這里,關鍵是夜間旅游有很大的限制性,就游客而言,主要包括,游客的精力、短途旅游的時間限制和旅游消費附加值增大等困惑。
對旅游目的地和景區而言,其限制性在于,需要加強公共交通、餐飲住宿、醫療衛生、安全管理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尤其是夜間旅游核心區設計規劃比白天旅游景點要求高,既要從源頭解決一些景區游客“進不來、走不動、出不去”的保障問題,還要解決游客“留下來、住下來,還會來”的效應問題。可謂一把“雙刃劍”。
游客的停留時間一直是旅游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衡量指標,其對旅游目的地發展的作用毋庸置疑。畢竟一天24個小時,若是景區只經營8小時,剩下的16個小時零收入,那這種損失,從時間和空間上都非常可惜。但是,24個小時全部利用只是理想狀態的說法。畢竟游客還要睡覺啊,不可能徹夜狂歡。
而現實狀況是,為更好地吸引旅客,各大旅游景區景點的硬件接待設施都在普遍提升,同時也促進了游客的需求向高層次提升,所以要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停留和消費需要,要看景區能不能拿出更加充分的理由把游客“留下來”,但能夠留多長時間關鍵還要取決于夜間旅游項目的設計上。
解析近年來開啟夜旅游模式的城市運行實踐筆者發現,夜間旅游時間集中于傍晚到深夜前后5小時內,要想讓游客欣然夜游,僅靠漂亮的夜景、絢麗的燈彩遠遠不夠。因為旅游是個大概念,包含吃、住、行、娛、購、游等諸多要素,必須通過創新融入方式實現“空間對接”取長補短,才能真正讓游客“夜有所樂”、“樂此不疲”。
“主打文旅牌”善于“串好點與線”
夜間旅游項目設計開發必須遵循“刺激消費”的原則
當前,國內有很多景區白天人山人海,而到了夜間卻鴉雀無聲,這對于主打文旅牌的地區,尤其是以休閑度假為主的地區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夜間旅游吸引力?筆者認為,夜間旅游項目設計開發必須遵循“刺激消費”的原則,既要“打好文化牌”,更要善于串好“點與線”:
一是具備“成熟商業圈”。旅游景區內的商街夜市不同于以本地居民消費為主的城市商業街,景區的商街夜市如果要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必須具有文化元素作為支撐,因為通用商品無所不在,要能夠充分體現當地特色。其規建區域應位于毗鄰景區附近可以單獨打造吸引力,而與景區相對較偏遠的商街夜市,則應與餐飲、娛樂等融為一體,起吸附的作用。
二是具備“歷史文化圈”。這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無疑是個機遇,依托古鎮、古村、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資源,把歷史文化遺址打造成夜游看點和亮點,讓游客在凝結歷史文化的中到老街走一走,老茶館里坐一坐,體驗老街風情,順便能購買一些特色文創旅游產品,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刺激點。
三是具備“休閑娛樂圈”。沒有什么比看一場獨一無二的演出活動更讓人期待了。文化演藝活動是一個很大的范疇,這里主要指旅游景區內的演藝活動,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各類旅游演藝項目已經不下上百處,規模有大有小,大到投資上億的大型表演,小到鄉間小劇場演出。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山水實景劇、露天舞臺秀,還有音樂季和民俗表演等等,可以調動游客的參與度和互動性。
四是具備“特色餐飲圈”。留下來就得住下來,玩累了就給吃夜宵,這也是夜間旅游拉動經濟的題中之意。景區在給游客提供可選值多的住宿條件的同時,必須將一些分散夜間旅游產品串聯起來,推動美食一條街、酒吧一條街、小吃一條街形成規模和影響力。同時,對開辦夜間經營場所的企業和經營者給予政策扶持,激發從業者的自律意識和行業操守。
“夜經濟”是塊誘人的蛋糕,盡管要把它催熱、做大,政府、景區、企業都還有許多功課要做。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旅客為中心,以品質聚人氣,以服務贏口碑,讓遠方的客人留下來、住下來,來了還想再來,將不再只是一句理想化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