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
北京魚果文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魚果文化科技成立于2009年,創業初期主要是以全息投影、隨境影像、增強現實、舞臺多媒體、電影特效以及三維動畫為主的數字視覺全案設計公司。十年來,魚果不斷在多媒體演藝、AR\VR等呈現方式上積累和拓展。參與制作話劇《茶館》、《死水邊的美人魚》、《活著》等,參與2014年青奧會、2016年中國埃及文化年、米蘭世博會等活動的新媒體設計。
魚果官網截圖
“魚果”官網上,“藝術與技術融合”的標語十分醒目,在實際工作中“魚果”是怎樣踐行的呢?
孫瑜:“藝術與技術融合”是魚果一直在踐行的標簽,就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本身來講,核心應該在于“體驗”的創新�?萍际且环N手段,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在某種程度上講,他們都應該服務于所傳遞的信息與內容,而不能過多去執著于形式本身。
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魚果利用新媒體交互技術還原《永樂大典》,通過數據呈現的展陳方式將《永樂大典》各項信息可視化。
在公司的部門劃分方面,魚果大多數工作人員是“跨界”人才,即技術與藝術的貫通型人才。融合是最有競爭力的,從創意到設計是一個融合的、團隊協作的過程,創意和技術人員會從最開始參與到整個創作過程中,這也和魚果“用藝術和科技創造新的感知和體驗”的宗旨相契合。
在參與過的劇場演出項目中,《死水邊的美人魚》、《西游記》、《茶館》等膾炙人口的劇目如何將技術融入進去,技術又起到怎樣的作用?
孫瑜:在技術的運用上,我們更多是思考劇目本身內容的需求,然后再去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來幫助完成作品。任何新的技術手段出現并不意味著以前的技術手段被淘汰。劇目制作要重視劇目的符號、所要傳達的感受以及對劇本的解讀,技術手段的選擇始終是為內容表達服務的。我們的最高理想,是讓多媒體影像以一個“演員”的身份存在于這個舞臺之上。
以我們曾經參與制作的孟京輝話劇《茶館》為例,這部先鋒前衛的孟氏話劇里,不僅有老舍原著《茶館》的內容,還有德國戲劇作家塞巴斯蒂安·凱撒在此基礎上的劇本重構。當導演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表現對戲劇的解讀時,魚果出于對技術和藝術的理解,能夠給出最適合的建議。
沉浸式戲劇《死水邊的美人魚》——魚果利用多媒體窺探墻的設計,與觀眾可以自由走動的觀影特性,讓墻上的小孔成為觀看的窗口之一。
我們的團隊十幾年來,基因里帶有對藝術的理解和對技術的精通。不是僅僅強調所運用的先進技術如AR、VR,將其當作一個噱頭,而是用藝術和技術結合創造劇場里的體驗。沒有觸動靈魂的演出是沒有意義的,技術的意義應該在于不留痕跡地創造體驗,讓觀眾的體驗最大化。
魚果參與了眾多大型活動,如APEC、青奧會、米蘭世博會等,如何利用新的技術在國際大型活動中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孫瑜:魚果一直致力于服務國際文化交流項目,文化創新的方式是多樣的,舞臺上絢麗的效果,其實是基于對文化的理解,用新媒體技術表達出來。
2014年,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南京舉辦,該屆青奧會的開幕式也是全球首次使用虛擬技術的大型開幕式,魚果負責開幕式的多媒體設計。我們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碰撞,為世界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再如2016年,魚果為中埃建交60周年慶�;顒郁�2016中埃文化年開幕式打造的文藝演出。魚果通過多媒體技術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在古老的埃及盧克索神廟廣場,融合西方神廟與東方神韻,彰顯了大國風采。
鄉村振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文化振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魚果作為技術和藝術跨界融合的公司,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作用?
孫瑜:在鄉村,文化的吸收效果是很好的。鄉村的生活節奏慢,文化的渲染更容易走進人心�;蛟S短期的經濟效益沒有在城市那么顯著,但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2016年10月1日至5日,在貴州省錦屏縣第二屆中國·錦屏文書文化節上,魚果為其打造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投影秀。以當地地標建筑文書樓及風雨橋為載體,融入當地文化歷史符號,以展現漢、苗、侗等文化特色,成為文化節上的亮麗風景,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第二屆中國·錦屏文書文化節大型民俗建筑投影
在堅持藝術與技術融合的這十年,兩者融合的趨勢與發展方向是怎樣的?今年是魚果成立的十周年,下一個十年魚果的目標與夢想是什么?
孫瑜:十年來,藝術和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高,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藝術和技術早期可能比較分裂,做藝術的人覺得技術相對刻板,做技術的人覺得藝術不守規則、過于感性,兩者思維模式不一樣,的確存在一些隔閡。但他們逐漸會發現,藝術和技術并不是誰駕馭誰,而是應該相互合作的關系。
青島電影博物館
2009年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魚果就提出,要“做藝術和技術的橋梁”。未來,魚果仍然希望能夠在最先進的領域做藝術和技術的跨界融合,這個愿景一直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