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圍繞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與文化景觀”,遼寧省博物館開展了不少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在全國乃至世界享譽盛名的遼寧省博物館,也恰好迎來了新館試開館一周年。
在此之際,騰訊大遼網記者特別專訪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杰先生,為網友解讀新時代下的博物館發展之路,以及在文化產業愈加百花齊放的今天,公立博物館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硬件設施的提升帶來多重機遇
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以館藏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業界。據介紹,遼博現有館藏文物近十二萬件,分書法、繪畫、絲繡、青銅、陶瓷等十七個門類,其中珍貴文物數萬件。2015年上半年,遼博從舊址搬遷至新館后,展館面積擴大了3倍,因此這些珍貴的藏品,以后都將有機會陸續與公眾見面。
“在遼博搬遷新館之后,隨著硬件設施的提升,遼博也發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杰告訴騰訊大遼網,隨著遼博聲望和影響力的提升,最直接的變化來自博物館的參觀觀眾數量,較舊館有明顯提升。“這也很符合政府支持我們建設新館的初衷,讓大眾最大程度地參與進來,享受遼博的服務。”
除此之外,馬寶杰表示,對于博物館自身的發展來說,無論從文物保護的條件、文物展出的條件,還是工作人員的社會服務熱情和責任感,也都有更加完善的提升。
尤其在引進展方面,馬寶杰告訴記者,在業界要想引進一些出色的展覽,不僅博物館自身要具備一定的聲譽度和影響力,許多優秀的展覽還會考察引進方是否具備軟件、硬件條件,尤其在展品保護和展示安全方面,都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現在硬件的提升,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這方面的底氣和便利。”馬寶杰說,新館成立后,遼博陸續引進了不少優秀的展覽,包括去年的歐洲玻璃藝術展、拿破侖文物展,以及目前正在展出的,與廣東省博物館合作的展覽“牽星過洋——萬歷時代的海貿傳奇”等。
文化傳導的核心在于公眾參與
據了解,在實體建設方面,遼博現在設置了22個展廳,其中常規展廳達到了17個。同時,遼博還設置了兒童博物館、視聽室、未成年活動教室、藝術品商店,以及建立了全套智能化的導覽系統,吸引更多公眾前來參觀。
“在社會服務方面,遼博更注重的不僅是請進來,還要走出去。”馬寶杰介紹,遼博目前還在建設“流動博物館”,以車輛將一些實物展覽運送到偏遠地區,尤其是進到一些偏遠鄉村,去滿足范圍更廣的文化需求。
“文化傳導的核心在于公眾參與。”馬寶杰表示,這意味著,一方面,博物館應該通過提升服務、豐富展覽形式,吸引更多的社會公眾前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博物館期待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到建設博物館的工作當中。
“比如,我們現在非常重視未成年人的文化教育工作,也期待看到更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參觀。但是在文化教育層面,僅僅依靠博物館的力量是不夠的,隨著現在政府在教育和文化領域的連通越來越多,我們也期待看到更多的政府主導的博物館教育進課堂的渠道和可能性。”
“同時,我們也期待高校、企業家等社會主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支持、建設、創立博物館的隊伍中,把自身的特色或收藏愛好,與社會文化進行共享,真正推動博物館文化在大眾中成型。” 馬寶杰表示,這種秉持公益思維的大眾參與,對現有的博物館體系不僅不會產生挑戰,反而會增強公眾的文化參與意識,真正在大眾認知中深化博物館的價值。
比博物館更出名的志愿者團體
2016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對此,馬寶杰表示,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的復合體,不僅包括建筑、道路等等,還包括人本身,以及人與環境的相連。“更多地在強調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也要求其保持公眾參與性、開放性。”
在公眾參與性、開放性的考量中,遼博的志愿者服務體系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先行者,以至于,許多業界人士都笑談,遼博志愿者憑借自身的專業度和熱情,甚至收獲了比遼博還大的“名氣”。
據馬寶杰介紹,遼博志愿者的工作都是在行業協會專委會的指導下來制定的,“我們有自己的志愿者章程,可以保障志愿者工作的規范性。要想成為遼博的一名志愿者,需要經過報名、考試、考核、培訓,最終才能上崗。”
馬寶杰表示,每年遼博還會定期組織志愿者培訓,根據服務的時長、整體水平,為表現優異的志愿者提供全國重要博物館、遺址遺跡考察的機會。這種正規性與專業性,既對志愿者工作本身是一種尊重,同時也是對遼博公眾服務水平的一種保障。
“志愿者是代表博物館為社會服務的,而這個群體本身更是來自于社會。”馬寶杰表示,不僅遼博,遼寧省內各大小博物館的志愿服務,這幾年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這在以前可能是難以想象的。“這種社會志愿精神,尤其是對文化事業的參與和投入,是一種非常好的引領,對整個社會的文化風氣都是一種清揚和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