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間徐徐展開的畫卷,時間與歷史變幻交織于旅游目的地的天地之間,也引出了“文化與旅游”的一系列話題:作為“旅游的靈魂”的文化該如何表達?旅游文化的投資、旅游文化與旅游消費心理之間的博弈互動……為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山水盛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梅帥元。
【對話人物】
梅帥元,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著名旅游演出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劇。2002年起創造了山水實景演出形式并邀請著名導演張藝謀合作一起在中國桂林制作并實施了中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2004年正式公演。此后陸續制作了《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井岡山》、《天驕·成吉思汗》等實景演出作品。
實景演出不能僅盯著門票經濟
記者:在景區升級更新的過程中,實景演出算是一個法寶還是錦上添花?
梅帥元:不一定。大型實景演出不能盲目跟風,不能一味拷貝其他景區的成功模式,一定要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和市場的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挖掘本土文化并非簡單的臨摹和復制。旅游城市的核心資源是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遺產,關鍵在于如何找準自己獨特的城市氣質,讓旅游文化市場和本土文化形成有效的互動。
氣候對于露天實景演出影響也很大。比如,《天驕·成吉思汗》每年就只能演三個半月。
記者:演出時間受限,《天驕》的投資者是怎么考慮的?
梅帥元:實景演出不能僅僅盯著門票經濟,它一定要有相關的延伸產品和消費。景區附近可能有旅游地產、度假村等其他配套,游客的吃、住、行可能拉動一條產業鏈。當然,也有的景區通過其他方式來留住游客,現在很多大型旅游度假區有商場、游樂場、溫泉等等,都是一種手段。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記者:怎樣考慮旅游景區更新升級中應注意的環保條件?
梅帥元:實景演出是沒有圍墻的劇場,演出就在自然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對這一點,投資者和政府要達成默契。像《印象劉三姐》,歌圩幾乎全部被綠色覆蓋,里面種植有茶樹、鳳尾竹等,綠化率達到了90%以上;燈光、音響系統均采用隱蔽式設計,不對環境造成影響;水上舞臺全部采用竹排搭建,不演出時可以全部拆散、隱蔽,對漓江水體及河床不會產生不良影響;觀眾席依地勢而建,梯田造型,與環境協調,同時也考慮到了行洪的安全。
《旅游法》對實景演出影響不大
記者:《旅游法》出臺后實景演出市場有沒有受到影響?
梅帥元:實景演出主要依靠團隊市場,游覽完一天累了,晚上看個演出可以放松一下,游客有這個消費需求,而且這個消費的性價比不錯。總的來說,《旅游法》對旅游演出影響不大,前提是這個演出品質必須有保證。
記者:會不會有觀眾覺得各種“印象”看不懂?
梅帥元:不要把旅游演出想得太高深,好的演出用最樸素的生活素材,激起每一個觀眾內心深處對人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