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整個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生了很多變化。在“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數字創意產業首次被納入發展規劃,人工智能、VR、AR等新科技不斷擴展,供給側改革繼續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出臺促進了政策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文化+”融入相關產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新的一年,文化產業將出現怎樣的態勢,又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今天,我們走進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看看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教授怎么說。
一、2017年文化產業大趨勢
截至2016年10月份,前三個季度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5.5萬億,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今年突破6.5萬億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以每年7%的增長速度來看,2017年文化產業增長額的絕對值大概可以達到9—10萬億的量級。2017年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科技融合更加明顯
新興業態不斷拓展
2017年的文化產業會繼續朝著“文化+科技”的方向發展,并且這種趨勢會更加突出。文化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VR、AR技術、虛擬增強技術、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在各個領域開花,并且與文化之間的交互和融合將更加深入,這種新趨勢、新業態、新技術和新特點會在新的一年更加明顯。
除此之外,特色小鎮將在新的一年大放異彩。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具有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的小鎮。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文化立法更進一步
首先融合發展仍然是新一年里的關鍵詞。打破行政分割,努力形成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融合的開放促進體系,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實施“文化+”工程,加速文化產業與金融、旅游、教育、體育、信息、建筑、農業、服裝、餐飲以及其他服務業乃至相關的制造業等融合,從而衍生新業態,拉長產業鏈,促進相關產業創新發展。其次文化立法會更近一步。2016年底出臺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新的一年大家最為期待的大概要數《文化產業促進法》。除開現有的文化產業相關政策法規,2017年,更多的專業性、指向性強的文件會相繼出臺,對于文化產業立法的進程加快起到推動作用。
國際文化貿易重量更重質
國際文化貿易發展會進一步加大出口的力度,文化產品在質和量上都要做大量提升。2016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豫劇《程嬰救孤》、越劇《寇流蘭與杜麗娘》等,這種包含中國精神的優質故事要進一步走向國際,將中國文化推向全球。
二、2017年文化產業發展三問
2017年網絡直播的發展態勢怎樣?
2016年被譽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這一年網絡直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資本市場的態度也從最初的懷疑觀望變成執著狂熱。
首先,網絡直播更加規范化。許多嘩眾取寵、依靠三俗來吸引眼球的內容會被大規模的淘汰。這一點來自于政府執法力度的增強和消費者的理性選擇。2016年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機構持《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上崗。這一規定被稱為“史上最嚴直播監管令”,這種嚴格的法規管控在新的一年不會減少。
其次,“直播+”進一步細化,向垂直領域延伸。除了傳統的游戲直播,“直播+電商”、“直播+體育”、“直播+在線教育”等形式將變得越來越多且趨于成熟。隨著人們理性的回歸和對知識傳播形式要求的提升,大量的益智、教育內容會通過直播來進行,甚至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也能夠通過直播來傳播。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如何促進文化消費
統計顯示,我國文化消費潛在市場規模約為4.7萬億元,而實際文化消費規模僅超過1萬億元,存在著3.7萬億元的文化消費缺口。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國文化消費規模也僅為發達國家的1/3左右。這既說明我國居民潛在的文化消費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滿足,也說明我國文化消費擁有巨大發展空間。
如何有效地促進消費是文化產業一直在積極進行的一件事,就此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新的一年要繼續深化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做內容過硬的文化產品,在加大供應數量的同時提升產品質量,促進有效消費。就像人民日報在《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一文中指出,“說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問題!
其次,目前的文化消費存在一種“消費矛盾”或者說消費的“不對稱”現象。有文化消費熱情的年輕人沒有消費能力,而有錢有閑的中、老年人缺乏消費熱情。日本有專門為老年人開發的老年電影,歐美也有電影分級制度,以供不同的人群去觀賞,所以我們要積極探索文化產品開發的新模式,培育不同居民的文化消費意愿,給文化消費找到一個合理的出口。
文化產業發展如何從傳統文化汲取營養?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是一個怎么都挖掘不盡寶藏,如何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助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或者說讓傳統文化在今天煥發青春,是我們一直都在探索且不能止步的事情。
首先,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合理改造傳統文化。許多傳統文化并不是沒有市場,而是它們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和人們的消費習慣,需要我們在二次開發和利用中去進行活化和創新。
其次,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與創新!盎ヂ摼W+傳統文化”是一個很好的出口,中國唱片總公司正在開發的“聽戲APP”以及目前中國正流行的實景演出,都是將傳統題材和當下技術相結合,再出新、再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