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量VR內容創業公司都在尋找一個內容分發渠道,而玖的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找到了內容盈利之路,同時呼喚與CP的結合。玖的是怎么做的呢,本次億歐采訪了廣州玖的董事長梁應滔先生,看他如何實現VR商業化。
玖的基本情況
廣州玖的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玖的)成立于2014年6月,整個公司大約450人,公司以廣州為大本營,同時在中山、北京、濟南、西安甚至美國洛杉磯也有分布,2015年至今,在全球50個國家,通過加盟的形式開了3000多家線下體驗店,其中國內2800家,國外200-300家。2015年公司營收達1.8個億,包括1.6個億的VR產品收益,以及兩千萬的類VR產品收益。
董事長梁應滔,主要負責公司的戰略規劃。VR是如今最受關注的前沿科技之一,梁應滔早早的捕捉到了這一點,并找到了商業化道路。
玖的VR是全球第一個進行VR商業化落地的產品,從涉足VR產品起,玖的就已經開始盈利,玖的的產品出發點就是商業化、落地、正循環,所有的項目的首要考慮因素是成效和正回報。
融資情況
2015年,獲得了廣東省文投產業基金千萬級投資,梁應滔表示具體金額會在近期的下一輪融資透露。
VR商業化市場很明朗,前景樂觀
對于VR市場現狀,梁應滔很樂觀。他從產業和行業、B端到C端的角度闡述了他的觀點。
第一,從產業和行業的角度,他認為商業化的路很清晰,玖的線下店從2015年至今有2000萬人次的觀看,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掌握了消費者的喜好;同時,各行各業的人體驗后,會思考如何將VR應用到自身的領域,目前已有200多個行業與梁應韜進行了交流,大概10個領域已經結合了VR,VR應用之路很明確。
第二,從B端到C端的角度,梁應滔去年認為大概5年后才能啟動C端,今年則認為2-3年內可以啟動。這些設想的依據是已有的大數據分析、國際巨頭對VR 的投入以及外圍硬件的發展。
作為線下體驗館的肇始者,梁應滔分享道,有以下三種類型的線下店:
第一種是1.0版本,2015年3月18日,玖的創造了廣為人知的“蛋殼”,產品出來后的五個月內,沒有競爭者跟風進場,甚至有不看好的聲音,梁應滔認為目前市場上沒有一款VR產品是真正流行的,除了“蛋殼”。在VR大熱時,玖的3000多家店的體驗用戶高達2000多萬;
第二種是2.0版本,即迷你VR綜合樂園,以一家完整的店落地。如玖的在CJ展會上的“意度空間”,180平方空間4天內接待了1.2萬人次。下一步玖的計劃開一部分直營店,采用加盟和連營的形式繼續布局線下;
第三種是3.0版本,目前正在規劃中,梁應滔表示還不能透露,這一版本跳躍性比較大,創新性也比較強,尚在內部嘗試中。
玖的線下店的一個創新的盈利模式是按播放內容次數收費,即B端客戶(線下加盟體驗店店主)除了負擔設備費用,還要跟玖的進行票房分成。也就是說,B端客戶花十幾萬購買玖的設備,每次體驗收取C端消費者30元,同時要付給玖的2元內容IP費。目前玖的每個月能做到100萬人次的體驗,大約200萬的收入。玖的將這一模式貫徹實施了下去。梁應滔告訴億歐記者,這種模式不僅可以養活內容團隊200多人,而且使得VR內容得到了反饋。讓CP(互聯網內容提供商)選擇分發放平臺時,有數據參考和收益預期,跟IP合作,也有一定的收費系統。
梁應滔認為現在C端的變現渠道還沒有完全啟動,目前,玖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變現渠道,可以幫助CP撐過“冬天”。
成功源于足夠了解消費者
玖的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梁應滔透露,核心有三點。第一,玖的進入行業早,是VR線下商業的龍頭企業;第二,打通全產業鏈;第三,落地能力強,由于很清楚終端消費者需要什么,玖的采用TO C的方式開發產品。
梁應滔告訴億歐記者,玖的的定位經歷了從流行娛樂到流行娛樂文化科技的轉變。沒有用戶粘性的時候,流行娛樂產品的生命周期是一年半。玖的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就定義,平均半年收回成本,半年賺錢,半年更新產品內容。在初級消費、中級消費、高級消費等階段一步步抓住消費者,引導沖動消費,同時付費群體消費時反饋的產品數據信息是有效的,為玖的的發展帶來了正循環。VR內容的質量和數量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玖的內容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內部內容團隊的制作、優秀的內容制作初創公司、國外優質內容等。
面對越來越多的行業、大佬等布局VR,梁應滔認為這是機遇,互聯網大佬優勢在于線上,VR與普通互聯網產品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互聯網產品傾向于update,而VR行業存在很多硬件,需要軟硬結合。他認為大佬的參與反而迅速將這個產業擴大了,VR產業是個萬億級的市場,可以容納很多領域的公司共存,只要找準自己在棋盤上的點,就能成為產業的一份子。
梁應滔認為目前玖的的不足在于發展速度還不夠快,實操距離預想還有一定距離,人才的積累、團隊的磨合需要時間,VR領域體量太大,未來可走的路太多,現在必須沉下來,選擇能長久發展的路。
在談及玖的的戰略目標時,梁應滔告訴億歐記者,首先,今年要實現營收翻番,擴大單體店面積(600-1000平方),線下店的數量盡快達到6000家;其次,建立好特殊渠道的分發平臺;最后,用內容加強消費者粘性,減輕硬件更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