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一種僅有的淡水生活小型水母,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為世界級瀕危物種。作為桃花水母安家地之一,河源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資源,加上悠久多彩的客家文化與“恐龍的故鄉”的美譽,他們共同成為河源特色文化資源的瑰寶。2016年,市委、市政府聯合廣東堅基集團依托桃花水母品牌打造精品文化劇目,在原有演出基礎上,全新改版大型夢幻舞臺秀《桃花水母》,并在十·一國慶期間盛大公演,讓觀眾在美輪美奐的舞臺演出中感受一把河源文化魅力。
2016旅游版《桃花水母》演出現場
據媒體數據,《桃花水母》旅游版自10月1日在桃花水母大劇院正式公演,國慶期間連演七天,每場上座率達100%,其中外來游客占觀劇總人數的60.8%。極致的聽視覺享受及豐富形象的客家文化展示,使得大型夢幻舞臺秀《桃花水母》旅游版成為河源國慶旅游“炙手可熱”的選擇之一。
全新創作,為了一臺演出完美呈現
為打造河源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推進河源城市文化建設、展示河源文化旅游魅力,2013年初,南方歌舞團著名舞蹈藝術家、中國荷花獎終身成就獎得主陳翹,國家一級編劇劉選亮率領專家團隊,結合河源歷史文化、神話傳說、自然生態元素創作編排《桃花水母》劇目,并于2015年11月正式首演。
2016旅游版《桃花水母》演出現場
2016年,為豐富劇目內容、提升演出視覺觀賞效果,數虎圖像受邀擔任旅游版《桃花水母》多媒體舞美視頻設計與制作。在保留原版演出劇情及客家文化元素基礎上,2016旅游版《桃花水母》通過對劇目情節、舞美燈光、視頻音樂、服裝設計、舞蹈編排等進行全新創作,從而使新版更具娛樂性、互動性。值得一提的是,整劇改版充分運用桃花大劇院現有舞臺條件,僅歷時45天即完成一場音舞詩畫于一體的視聽演出。
2016旅游版《桃花水母》
新增LED視頻舞美,營造視覺新體驗
新上演的旅游版《桃花水母》,選取恐龍、桃花水母、客家山歌等大量具有河源地方特色的素材,并從原版的18幕提煉成序·創世紀和恐龍世家、世紀之災、桃花水母、古邑客家四大幕。編排創意上,則加入了人類永恒的“情愛”創意,詮釋了客家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追求與堅守。
演出現場
同時,此次新版演出的舞臺由一塊可開合主屏、左右兩側各4塊LED側屏、兩塊5.18*4.8米臺口屏,以及一塊8.78*5.85米舞臺后置LED屏組成。數虎圖像設計團隊根據現有舞臺條件,以LED多媒體視頻舞美的形式,實現舞美影像與現場表演完美融合,帶給觀眾極致的視覺體驗。
主屏為19.52*6.95米可開合LED屏
演出以一位客家老人哼唱客家山歌開始,娓娓道來客家人的故事。紗幕投影呈現河源客家人文化習俗及秀美的茶山美景。
前期設計圖融合客家文化元素
舞美影像展現茶山美景
在“世紀之災”一幕中,為表現冰川世紀到來前恐龍的混亂的生存場面,舞美視頻中火焰從天而降,隨即蔓延至舞臺,熊熊烈火燃燒,身穿恐龍服裝的演員與背景影像配合表演,共同演繹世紀之災時驚心動魄的場面。
冰封影像凸顯世紀之災的過渡期
“桃花水母”一幕中,舞美視頻以烏龜探頭、青蛙跳躍、碧綠水草的影像展現清潔干凈的水域環境。身著水母裝的演員翩翩起舞,配合舞美影像中漫天飛舞的桃花,在浪漫的氛圍中桃花匯聚幻化成一對情侶,月光下雙雙演繹唯美愛情。
湖底景象設計圖
演員表演水草舞與水草影像配合
桃花飛舞
月光竹林
旅游版《桃花水母》演出在富含客家民族特色與歷史文化的元素意象中,貫穿LED舞美視效,完美呈現每一幕演出場景,同時打破舞臺隔閡,開啟全新形式的演出互動。
360度空中雜技表演配合LED舞美和燈光,打造驚險唯美視覺
本次旅游版演出全新升級,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河源乃至嶺南地區的歷史文化、民間傳說、客家風情、自然山水等,并以新穎現代的表演形式呈現給觀眾一臺夢幻舞臺秀,這不僅進一步提升河源旅游城市的品牌,豐富河源市旅游文化內涵,同時也大大滿足外地游客來河源“白天有得玩、晚上有得看”的新型旅游消費模式。《桃花水母》成為河源文化旅游的一個特色品牌,也將對河源旅游業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