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定州博物館占地面積55畝,總建筑面積2.56萬平方米,投資3.8億元,于2014年7月開工。博物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為文物研究修復室和文物庫房5000平方米;地上四層有文物展廳、辦公室、貴賓廳、會議廳等多個功能區。2015年底主體建筑已經完成,2016年初開始進行博物館精裝修、設備采購和陳展、布展及相關配套工作,博物館陳展展廳6個,分別是天下大白、北朝佛陀、漢家陵闕、塵外千年、畿南文獻、故鄉星空。截止目前博物館陳展工作基本完工。 定州博物館建成后,將極大地改善我市文物展藏、保護、研究條件,同時還會進一步完善我市公共服務設施和服務體系,增強我市整體功能,對于提升定州文化品位, 發展城市旅游的獨特優勢,必將發揮出潛在的人文價值和巨大的文化支撐力。 |
《畿輔文獻》陳列展覽位于中山博物館一層,面積約為670㎡。 展廳總體劃分為五大區域,分別為:《畿輔文獻》展示區、木刻雕版展示區、館藏圖書展示區、觀眾閱讀區和小型研究室。此外,在展廳入口與出口一側還設有值班室,為觀眾提供講解導覽、物品存放、圖書借閱等服務。 在這一展廳,觀眾不僅可以瀏覽到珍貴的線裝版畿輔文獻,近距離感受古籍的魅力,還可在小型研究室交流觀展體驗。 |
![]() |
《畿南文獻》不同于二樓、三樓的展廳,它是集保護、展示、閱覽、研究為一體的展示空間。 定州的古文獻及線裝書收藏在全省各級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其中包括全套《畿輔叢書》和畿輔叢書刻版,全部放置在玻璃幕墻內,在恒溫恒濕的條件下予以保護。這些書的內容,將陸續拷貝成電子文件,供讀者閱覽。 博物館還計劃搜集盡可能多的相關文博圖書上架,方便各界人士學習研究。 展廳中部為閱覽空間。 |
公元前154年,西漢景帝封皇九子劉勝為中山靖王,都盧奴(今定州),設中山國。自此,西漢、東漢十七代中山王綿延達329年之久。定州市共發現并編號漢墓281座,本展覽以“漢家陵闕”為題,還原中山國漢墓原景,集中展示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 漢家陵闕展廳位于博物館二層右側,展廳面積840㎡。展廳主要分為“漢中山國諸王”、“漢中山穆王劉暢”兩大部分,利用多媒體、場景復原、實物陳列等多種方式,順時針推進展覽。展覽中使用全息投影技術復原了劉修墓金縷玉衣,同時對劉興墓場景進行了還原動畫展示,一方面使觀眾能夠更加直觀的對金縷玉衣及劉興墓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增加了展廳的趣味性。 |
![]() |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極為深遠的強盛帝國,漢族、漢人、漢字、漢語莫不與漢朝緊密相連。詩人李白曾寫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登臨之作《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本展館的名字和序廳設計即取自李白詞意,(《漢家陵闕》四字,集自劉修墓出土竹簡文字)。夕陽、山巒、曠野、秋風、柳色、古道、行旅、陵闕,言簡意深,境界高遠,引人入勝。 |
定州是中國北方佛教造像中心,以白石為主要特征的定州白石佛教造像自北魏開始大量生產并流傳各地。本展覽以“北朝佛陀”為題,展示定州博物館所藏北朝佛教造像,呈現佛像的藝術特色。 《北朝佛陀》展覽位于博物館二層展廳,展示面積530㎡,展廳平面空間呈狹長型,展覽以實物陳列為主、結合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順時針推進展覽。展覽大體可劃分為主展線和輔展線兩大部分。 主展線按照時間順序,集中展示北魏、東魏、北齊的佛造像,以及隋至明清時期的佛教石雕。輔展線則從佛國諸尊、圖說佛像,以及中國歷史上的毀佛運動三方面介紹佛教相關的文化知識,以豐富展覽的知識性、延伸展覽的文化內涵。 陳列展覽整體設計立意打造一個明凈的白石造像空間,把“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精神表達,圓滿、清凈,自在,提煉化的意會出來。 |
![]() |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魏晉開始流行,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時衰世亂,知識分子、普通民眾以及不斷變換的統治者,都試圖從佛教中尋求解脫與慰籍,佛教異乎尋常的極端發展,達到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佛教發展的同時,佛教造像的需求也急劇擴大,并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佛教造像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地處太行山東麓平原的定州,交通便利,境內曲陽盛產優質白色大理石并且具有悠久的雕刻傳統,因此成為中國北方佛教造像中心,以白石為主要特征的定州白石佛教造像自北魏開始大量生產并流傳各地。定州博物館所藏北朝佛教造像,普遍運用了浮雕、透雕、描金彩繪等雕刻技法,雙尊像、龍樹、基座上雕雙獅、博山爐、化生童子、力士、供養人等是其鮮明特色。(本展廳面積530平方米,展品180件) |
《天下大白—定瓷》展廳面積840平米,展出文物233件。 定窯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創燒于隋代,經唐五代發展至北宋,達到陶瓷史上的高峰,金元時期為其余緒,歷時達700余年。其窯址位于曲陽境內,因曲陽宋屬定州,故名定窯。定窯產品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為主要特點。北宋時定窯制作精湛,瓷質瑩潤,風格古樸高雅,裝飾絢麗,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美譽。 定窯在學習邢窯的基礎上多有創新,在釉色上呈現了一種白中泛青、泛黃的別樣效果,并注意吸收絲織、刺繡、繪畫、書法、銅鏡、金銀器等藝術門類的有益元素,在裝飾內容與技法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終超越邢窯而成為北方白瓷的制作中心,并曾一度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支圈覆燒迭置法的發明和印花工藝等制作工藝的改革創新,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影響了包括景德鎮在內的諸多窯場,形成了地跨南北的定窯體系,奠定了其在中國陶瓷史上崇高地位。 序廳設計追求的是宋代風格,潔凈雅致。正中瓷土色背景托出純白的標題版,表達的是由瓷土幻化出白瓷的奇妙升華。館標文字采用的是宋徽宗的瘦金體,清秀挺拔。 |
![]() |
塵外千年展廳位于中山博物館3層,面積840㎡。展覽共分為六個單元:一單元塔基地宮,二單元舍利,三單元佛教造像,四單元香具潔器,五單元供養品,六單元歷代錢幣。其中一二單元為重點展示內容。 在這一展廳,觀眾不僅可以觀看到按照實際比例復原的凈眾院塔基以及舍利金塔,還可以欣賞到造型精美的鎏金銅天王像、彩繪木雕力士像,并從中縱覽古代佛教寺廟藝術的莊嚴與宏大,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
![]() |
1969年,是定州歷史上不同尋常的年份。5月,發現了瘞封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靜志寺塔基地宮。12月,又發現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凈眾院塔基地宮。兩座地宮總計完整出土800余件文物珍寶,其中包括佛骨舍利、宋代壁畫和極品定瓷,是研究我國佛教史和宋代考古的重大發現。 四十多年來,因客觀條件的限制,除個別文物曾間斷展出外,其中絕大多數至今未曾面世。定州市博物館落成開館,兩座地宮文物得以整體亮相,長期陳列展出。 塔基地宮是指建在佛塔地面以下塔基中的地下室,其建筑規格、規模和形式因各時代不同情況而略有不同,用以安置和供奉舍利、經卷以及各種法器。靜志寺和凈眾院塔基地宮寶物分別秘藏瘞封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和北宋至道元年(995),至今已經一千多年。 靜志寺塔基地宮 1969年5月,定縣電力公司在定州貢院院內挖溝時,挖到了一個石雕屋頂,揭開石雕屋頂,下面是一方形洞口,里面就是靜志寺塔基地宮,供養著塵封千年的佛教寶物。地宮面積為7.2平方米,呈不規則方形。南壁開磚砌拱券式門,墻壁高1.1米,上部為磚砌斗栱建筑,斗拱上部是磚砌盝頂覆斗式封頂,頂口蓋石雕歇山式屋頂。塔基全高2.34米,四壁在2.1-2.2米之間,四壁繪有恭迎佛祖升天的壁畫。 凈眾院塔基地宮 1969年12月,原定縣城關鎮興無街大隊的社員在平整土地時,發現碎磚下有一道單磚平砌的墻壁,沿著磚墻向地下深挖1.5米后,出現兩扇用大鐵鎖鎖著的石門,推開石門,彩畫滿壁,國寶定窯白釉刻蓮紋龍首大凈瓶等文物赫然直立于石函之上。這是繼當年5月靜志寺塔基地宮面世后定州歷史上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在塔基西部6米處又發現了一塊宋代石碑,碑額銘文云“創修凈眾院記”,碑文為四六駢體文,文末刻“大宋端拱元年(988)歲次戊子六月丙辰朔九日甲子午時建/雍熙三年(986)十月十日奉□□凈眾院額”。碑文記載的凈眾院位置與此塔基一致,我們判斷此處即為凈眾院原址。 |
故鄉星空展區面積約530㎡。在其中展出是定州41位歷史上各個時期、各個領域著名人物。展覽以文字、圖片、繪畫、場景復原、多媒體技術以及雕塑技術等多種手段,致力于打造一個屬于定州名人的人文精神殿堂。 展覽依據歷史年代的編年依次展示了從戰國時期的李悝到近代的張寒暉。其中重點突出了李悝、李延年、劉琨、崔護、劉禹錫、高賦、馬應龍、王灝、張寒暉等幾位名人大家。 |
![]() |
《故鄉星空》展廳為大家展出的是定州歷史上42位著名人物的動人故事,他們就像天上一顆顆閃爍的明星,光耀蒼穹。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