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4-12 16:01:19
常聽人說“如果你對一座城市有興趣,你應該一頭扎進該城市的博物館”。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它就像是一座物化的發展史,可以讓你了解到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同時博物館也是歷史的見證。
近年來科技技術發展迅速,許多博物館都進行了數字化建設,加入多媒體互動裝置、三維仿真技術、VR虛擬技術等數字媒體技術方,它們成為了文物的載體,并為文物傳播它的價值。
在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中運用數字媒體技術,有不一樣的作用。
1. 歷史館:
歷史博物館是指提供歷史、動態、文物藏品、文物照片和專業書籍介紹的博物館。運用數字媒體技術,不僅能為觀眾普及知識、傳播文化,同時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感官體驗。
2. 民俗館:
民俗館主要為展示當地民俗特色,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民俗文化的展示內容更為張弛有度,有針對性的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激發觀眾對全國各民族的興趣。
3. 科教館:
科教館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公眾建設科學內涵豐富、體驗形式多樣的科普空間,深化展示內容,升華科學主題,形象生動的普及科學知識。
4. 黨政廳:
黨政廳的作用是有效并正確引導觀眾對政治的認識,在數字媒體技術支撐之下讓黨政題材展館的內容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并能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現出枯燥的內容。
博物館進行數字化建設,不僅能體現國家的科技實力,與傳統的博物館相比,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對展品進行展覽,可減少真實文物頻繁展出,減少展品受到的損害并降低被偷盜的幾率。在新聞中我們常常能看見,許多博物館利用逼真的虛擬技術展示文物修復后的影像,這也有助于檢驗修復技術以及手段的可行性。
信息時代中技術與文明藝術的結合日趨緊密,博物館作為展示國家文明與藝術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數字媒體技術;而隨著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展開,博物館必然會根據數字化的規律實現梳理優化,逐步轉型成為一種信息化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