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博物館是中國西南地區建立最早、也是中國第一座綜合性大學博物館,至今已有近11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博物館之一。百余年來,四川大學博物館薈萃自然與人文精華,其中人文類文物共8萬余件,藏品涵蓋32個門類,動植物標本98萬余份。作為西南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館藏、兼備人文與自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堅實的科研傳統,卓立于世界大學博物館之林。
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由原四川大學博物館和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整合而來,是成都市委市政府與四川大學雙方充分發揮市校資源優勢,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則,共同打造的以展示歷史人文、自然生態為主的一流綜合性開放型博物館。建筑總面積7萬余平米,展廳近一萬平米,分設基本陳列、自然專題展、藝術專題展。
現在,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新館新貌吧!
基本陳列
新館基本陳列以“西南天地·云匯大川”為主題,展廳面積4600余平米,展覽敘事以祖國西南天地的自然人文知識、科學家的調查活動和研究視野分別為主、輔線。
序廳中連綿山脈之間浮現西南地區的珍貴自然資源和重要的人文遺跡。
基本陳列展區的四個展廳
引領我們走進一幅中國西南的“深度地圖”
第一展廳:自然篇——萬物的交響
本展廳的參觀動線設計是根據西南山地由東向西,以平原、山地到高原的地勢變化為軸線,帶我們尋訪西南自然萬物。
第二展廳:考古篇——歷史的斷面
在考古學家的手鏟下,中國西南古老文明的蛛絲馬跡如拼圖般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如神秘的海底冰山逐漸浮出水面。
第三展廳:民俗篇——市井的生活
晚清民國年間成都的市井,穿梭著各式各樣華西壩學人的身影。老成都人的生活被他們記錄、拍攝,日常用品被收集、被標目、注釋,為我們留下來第一手珍貴的社會學、人類學研究資料。
第四展廳:民族篇——族群的記憶
20世紀上半葉起,中外學者開始踏訪少數民族的生活印跡,并展開多維度多學科的研究,形成了著名的“華西學派”。他們留存下大量的標本、筆記、日記、信件、相片、手稿、文章和書籍,成為今天我們研究中國西南民族珍貴的原始資料。
自然專題展
自然專題展由生命之樹、自然與人和探尋生命本質三個部分組成,分別講述不同類型生物演化的歷史、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
部分展項效果提要:
藝術專題展
進入四樓的藝術專題展廳,架空 12 米人字坡屋頂豁然開朗。這里是古人造物的殿堂,由古代工藝、書畫藝術、織繡藝術三部分組成,展示百余年來博物館通過采集、發掘、購買、 接受贈予等各種方式收集的大量精美、具有不同時代特點和地域特色的工藝品。
預約信息請關注
四川大學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或主頁網站
四川大學博物館
靜待各位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