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文化遺產得到有序保護,三山五園地區再現山水形勝整體格局,大運河文化帶亮出“古城”文化名片……4月27日,“北京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迎來“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場”,一系列成績單亮眼。
本市現有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等超過100家,平均每年舉辦展覽600余項、活動逾千次,年均服務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透露,《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即將發布,到2035年,北京城將打造為一座全域活態博物館。
育才學校新址立項有序進行
近年來,本市聚焦“一軸一城、兩園三帶、一區一中心”重點工作任務,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老城整體保護。
西城區重點加強與中軸線相關的景觀視廊、城市天際線、歷史街巷等遺產環境的保護。該區副區長陳朝暉介紹,先農壇內育才學校職工宿舍樓、教育學院教學樓已完成騰退,截至4月26日,隨著最后一戶簽約,紅十字血液中心宿舍降層的征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目前,育才學校新址立項、慶成宮騰退、地鐵8號線什剎海站織補、天橋商場外立面整治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整治過程中,注重保護傳統街巷、院落和民居,注重保護好老磚、老瓦、老物件。
中軸線上,鐘鼓樓和正陽門箭樓兩個標志性高點周邊的第五立面及景觀視廊的環境整治提升也已完成。西城區還完成了鐘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地外大街及萬寧橋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同步開展地安門外大街業態復興計劃,以“老場景、新消費”為導向,再現古都繁華商業街區。
通州區張家灣古城將建遺址公園
本市持續推進區域文化遺產成線、連片保護利用。陳名杰說,將以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和北京長城、大運河兩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統領,創建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積極建設市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完成好中國長城博物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涵養修復的貫通融合。
聚焦大運河文化帶,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湯一原帶來了三張“古城”文化名片的新進展。其中,通州古城按照明清時期古城風貌,重點修繕完成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筑群和東北角樓遺址,通州文廟按照歷史格局恢復,燃燈塔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州南大街片區騰退保護更新項目啟動,重點保留“十八個半截”胡同的城市肌理,最大限度留住歷史記憶。
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遺址公園一期已經建設完成37公頃。通州區還完成了張家灣古城城墻和通運橋的整體修復工程,對橋石、城墻進行了加固,未來將根據考古勘探成果,在古城區域建設遺址公園。
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展覽年底亮相
海淀區副區長馮燕介紹,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自2021年啟動創建以來,目前已完成23項建設任務,22項持續推進。該區通過功能疏解、環境整治、景觀提升、還綠增綠,新建、改建了13處公園,打造了36公里的綠道,讓三山五園地區恢復綠色肌底。截至2022年底,隨著石渠公園、功德寺公園建設完成,三山五園地區規劃綠地達42.4平方公里;歷史盛期水系格局基本形成,約400公頃水域循環互通,地下水位埋深回升18.15米。
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展覽預計年底開放,該中心將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互融共通,成為集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前沿發布、自然生態體驗于一體的文化新地標。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也有新進展,預計6月底前,公園一期全部竣工并免費開放,以綠色公共空間建設帶動區域城市更新。
在全域活態博物館建設“藍圖”上,本市還將推動創建一批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建設一批卓越博物館,培育一批“小而美”的地域特色博物館,開展“類博物館”登記管理試點,建設多樣化公共服務空間。陳名杰透露,2023年,紀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系列活動、首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將密集舉辦,拉近公眾與文化遺產的距離。(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