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讓文物活起來—文物保護利用創新發展”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新聞發言人王木亮,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任劉凱,共同介紹濱州市文物保護利用創新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王木亮介紹,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兩創”為宗旨,挖掘本市資源特色,積極探索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的保護利用新路徑,精心培育特色生態博物館建設,全力打造全省首個生態博物館之城。
探索實踐“生態+文化”博物館建設新理念
探索創新博物館建設新形式。為做好人文資源和生態資源的深度整合,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創新生態博物館建設理念,生態博物館由一個主展館+一個沉浸式生態展區+特色產品展示區三部分組成,以無棣華夏海鹽生態博物館為例,該生態博物館由一個主展館--華夏海鹽博物館+一個活態沉浸式生態展區--正在生產海鹽的車網城鹽場+一個海鹽特色產品展示區組成,它打破傳統做法,沒有將展示功能僅僅局限于博物館內,而是引領人們走出建筑物,投入到承載著各種人文信息產生發展的生態資源的原生地,延長博物館展線,從而形成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斷創新展陳方式和手段。為使主展館與生態展區在展線設計上有序銜接,生態博物館專門制作手機導覽服務應用小程序,觀眾只需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獲得從主館到生態展區的行駛路線導航服務、原生態展區音頻、視頻講解服務以及特色產業和文創產品簡介等信息資料,使主展館和生態展區的展陳服務有機融為一體。
積極引導特色產業社會資本發展生態博物館
精準選擇生態博物館培育對象。認真調查梳理本市與農、林、牧、漁、鹽等生態資源相關的特色農副龍頭產業建設的專題類博物館,建立生態博物館培育資源庫,重點推動中裕農業、無棣海鹽、沾化冬棗、陽信鴨梨、無棣酒業、博興草柳編等本市特色產業生態博物館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博物館建設。各縣區文旅部門在稅收、用地等方面積極爭取優惠政策,鼓勵和指導當地優質龍頭農副產品企業,對已建成的企業文化展館進行升級改造,增加企業農副產品種植區、生產加工區等生態和產業沉浸式展區,建成集文化展示與工業旅游于一體的企業生態博物館,宣傳推介企業文化,豐富當地博物館業態。目前已經打造了無棣縣華夏海鹽、萬德酒業、豐香園芝麻、十里香芝麻、陽信縣梨文化、沾化區冬棗等一批生態博物館。
突出縣域資源特色,打造生態博物館集群
加強生態博物館建設推進措施。成立全市生態博物館建設專班,組織開展全市生態博物館建設專題培訓,將生態博物館建設列入市對縣考核事項,打造全市生態博物館建設樣板縣,積極推動各縣區依托當地特色生態資源和產業優勢,建設各具縣域特色的生態博物館。制定全市生態博物館中長期發展計劃。在現已建成的沾化冬棗、陽信梨文化、無棣海鹽等生態博物館的基礎上,全力打造濱城區中裕生態農業、高新區黃河濕地、博興縣麻大湖草柳編、惠民縣沿黃采摘園等各具縣域特色的生態博物館,計劃到2025年,實現每縣至少一處特色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目標,全市生態博物館實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生態博物館之城初具規模。
目前,濱州市已建成生態博物館6家,參觀人數超5萬人次,在宣傳推廣當地特色生態和文化資源的同時,發展了生態旅游產業,帶動了當地三農經濟發展,真正實現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