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丑遠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前不久打造的“一網通學”教學體系描繪了一個“未來已來”的課堂。
于澤鍇是華東理工大學工業催化專業博士一年級學生,他從大一入學就開始使用“一網通學”多層次信息化學習平臺,“每個學生一個賬號,校園里大事小情都可以在平臺上實現”。
他讀大一時,徐志珍老師的專業必修課“無機化學”就采用了線上平臺和線下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先通過線上平臺進行提前學習,然后再上線下課。線下課,徐老師就變身成了“導學者”,她讓學生在線上學習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知識點,完成相關思考討論題,在線下課堂講解給其他同學聽,或者同學之間討論,她再做適當補充和拓展。而學習平臺集課件資料、習題作業、論壇問答等于一體,視頻學習、作業考試、課堂活動等都可以在平臺上完成。
于澤鍇告訴記者,自己一遇到沒學過的知識,就通過線上平臺自主學習,“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自學,合理分配、安排日常的學習生活”。
記者注意到,學生得到自學便利的背后,是華理老師每一次上課前的一個“小動作”。在華理奉賢校區D教的一節“物理化學”課的準備時間,徐首紅教授與往常一樣打開臺式機和無線話筒,隨后,通過瀏覽器使用統一身份認證賬號登錄。
她使用的正是學校打造的“智播課堂”。為了更好地滿足師生當前教與學的需求,學校挖掘教室現有設備資源,對兩校區教室的教學設備進行了更新升級,建設了智播課堂,實現了PPT及課堂錄課回播。
圖為華理學生正在用VR設備虛擬做實驗。華理供圖
有意思的是,華理還把工廠“搬到”了課堂上。
梁笑楠是華理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工程碩士研三學生,本科也在華理求學的她,在大二時就見識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那是我第一次使用VR設備,仿佛身臨其境來到了污水處理廠。”梁笑楠說,這個平臺彌補了線下學習的不足。
她所學的專業“環境工程”會涉及許多污水處理、廢氣處理構筑物等問題,這些構筑物的二維圖紙通常十分復雜,課堂上往往難以理解,進行現場實習時,實物又通常是密封的,這也阻礙了同學們觀察其內部結構。VR軟件的使用,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困擾,讓同學們可以在虛擬空間內觀察學習構筑物的完整結構。
此外,軟件中設計了交互環節,同學們可以“看到”隱藏管壁、隱藏墻體里的水路和氣路走向,一些關鍵部件的模型還可以用手柄抓取進行縮放旋轉觀察。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還可以演示不正規的操作,學生的“錯誤操作”也不會造成安全隱患。實驗課任課老師盧怡介紹,工科專業的部分實驗教學實地操作危險系數大,高難度的生化環材實驗教學難以開展,通過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現場實驗“看不見、摸不著、進不去、想不通”的問題。
據悉,目前該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共上線了66門優質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該平臺已使用25萬余人次,輻射100多所高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