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虹口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重要理念,以“提升群眾幸福感”為目標,致力于面向市民開放科普館、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等實事項目,將垃圾分類從“新時尚”逐步轉化為“好習慣”的堅定信心和有效行動,全力打造綠色宜居生態虹口,構建令人向往的生態之城,實現“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工作目標。
開展科普實踐體驗綠色生活方式
虹口區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打造融科普、體驗為一體的垃圾分類科普館,以寓教于樂的體驗式互動,普及垃圾分類知識。今年以來,科普館多次開展了以生活垃圾、環保家具、家庭廚房等為主題的各類環保科普臨展活動。家庭生態廚房位于科普館一層,廚房內展示了“手繪宣傳墻”“水果酵素制作”“濕垃圾堆肥”等家庭廚房環保物品,讓市民在沉浸式參觀中,進一步了解源頭分類、源頭減量,以及資源化再利用的重要性。
科普館內還展出了牛奶盒環保椅、瓦楞紙家具、油漆桶家具、輪胎家具等環保家具,加深市民對于低碳生活的理解,明白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的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集展示、教育、傳播于一身的生活垃圾分類倡導者與先行者,科普館還擺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要點解讀”“生活垃圾分類指導”易拉寶,向市民講清、講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指導如何落實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化措施,確保垃圾分類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深入人心。
市民還可以通過“過去已去、未來已來”的留言墻,留下對垃圾分類環保生活的想法,側面提升市民的環保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科普館還通過開展“彩虹新生,青海心暖”活動,號召前來參觀的市民一起加入“一件衣服的旅行”,讓閑置的衣物得到利用,讓青海學生感受到來自虹口市民的溫暖。
科技手段賦能垃圾分類有智有謀
垃圾分類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少人對如何記住具體的分類標準感到焦慮。垃圾分類如何更簡單高效,垃圾分類制度如何更好地落地見效?
虹口區通過開展人工智能與智慧環保主題課堂,帶領大家揭秘人工智能在垃圾分類中的“前世今生”及未來發展方向,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源頭分類、收集運輸、末端處置等環節的作用,體驗智能垃圾箱等產品,用科技手段助力垃圾分類普及,促進市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營造良好的垃圾分類氛圍。
此外,科普館還充分發揮了垃圾分類科普陣地的作用,積極開展各類創意花瓶DIY、微景觀DIY、環保筆筒制作、手繪帆布袋等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加深大家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加強大家的環保意識,讓“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市民體驗、分享、感受生活垃圾分類帶來的美好。
引入專業力量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虹口區生活垃圾分類科普館引入第三方專業服務運營機構,對科普館進行運作和管理,主要負責接待日常參觀、場館宣傳、臨展活動,并配備政務記者團隊、視頻團隊、活動策劃團隊,宣傳垃圾分類政策法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通過專業化的力量,支持科普館的運營和提升,展現虹口區垃圾分類工作成果,著力將虹口區垃圾分類科普館打造成為上海市乃至全國的標桿科普展示館。
截至目前,累計完成參訪接待1521人次,其中,接待外省市團體參觀4批次,共計155人次;上海市內參觀35批次,共計619人次,招募科普館講解員、志愿者,開展包括環保家具展覽、條例實施2周年留言墻及青海果洛項目宣傳、家庭生態廚房臨展等各類主題活動。
下一步,虹口區將繼續堅持走“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宣傳思路,打破傳統科普館的空間限制,擴大科普體驗館宣教活動的輻射面和影響力,讓垃圾分類走進學校、走入社區,融入尋常百姓家,為實現虹口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