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河南省信陽軍分區史館正式建成開館。該史館建筑面積約150平方米,以“緬懷革命先烈,歌頌豐功偉績,繼承優良傳統,弘揚革命精神,體現時代旋律,展望美好未來”為主題,分為“軍魂·傳承”“榮耀·榮譽”“榜樣·力量”“筑夢·強軍”等版塊。該館的建成為新中國成立73周年,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獻上賀禮。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該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上校主任洪坤星介紹,軍史場館是我軍傳承紅色基因、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陣地。2019年1月,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新時代軍史場館體系建設規劃》,指出:要適應我軍新的體制結構,分級分類統籌推進全軍軍史場館建設,以省軍區本級革命軍事館為主干,軍分區、人武部國防教育場所為延伸的省軍區系統革命軍事場館系列,形成覆蓋全軍、輻射社會、功能互補、體系完備的紅色譜系展陳教育大格局。
昨天的歷史,是今天的鏡子,又是明天的種子。為深入貫徹上級指示精神,去年10月,他們在網上發布招標公告,改建軍分區國防教育中心,進行軍分區史館裝修、布展,歷經一年時間,建成投入使用。史館展陳空間由歷史沿革、歷任軍政主官、重大戰事、將星璀璨、信陽好兵、執行重大任務、新時代風貌、領導關懷、寄語未來等9個板塊內容,完整地記載了信陽歷史上一些重大戰事和軍分區的成長軌跡,信陽民兵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的奮斗史,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信陽國防建設成就。
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雕像。從走進紀念館的那一刻起,一股歷史的厚重感就撲面而來。“1926年底,信陽工農運動蓬勃發展,信陽民兵前身——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應運而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信陽民兵組織——赤衛隊、便衣隊等積極配合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粉碎敵人圍剿,鞏固革命政權,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展廳工作人員向前來參觀的官兵說:“在新中國誕生前的20多年中,信陽民兵和全國民兵一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發揮群眾性武裝組織的作用,參軍參戰,踴躍支前,前仆后繼,浴血奮戰,30多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
歷史文物再現英雄故事,專題展廳深化激勵效果。“《獻給毛主席—— 信陽軍分區十六名功模敬贈》”、“1999年河南省軍區黨委《關于開展向信陽軍分區學習活動的決定》”……在“軍魂·傳承”專題展柜里,擺放著每一件實物都在講述著一段故事。
“習主席發出了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號召,也教導我們不忘初心,那么,我們的初心是什么?”軍分區一級上士吳寅參觀時表示,通過這次參觀活動,我認為,初心就是紅心向黨,就是聽黨指揮,就是傳承紅色基因。在這里走的每一步,看到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戰例,都是榜樣,都是‘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準應該落實在我們身上的樣子。”
“十一”期間,信陽軍分區史館的建成吸引了大批官兵、文職人員、職工自愿前來參觀,接受黨史軍史傳統教育,讓他們在感悟光輝戰斗歷程中,堅定扎根軍營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更加自覺的行動、更加昂揚的狀態,為軍分區的歷史續寫新的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