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萬里江茶博物館位于青島市松嶺路397號,2014年6月由青島萬里江茶業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地處嶗山腳下,整個園區占地90000多平方米,其中博物館展出面積約1500平方米。博物館將茶文化與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獨具魅力的嶗山道教文化以及“南茶北引”工程等緊密結合起來,在資料挖掘、整理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致力打造“傳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識、進行茶科研”的三方平臺。
好啦,話不多說,主播子墨帶你開啟這場奇妙之旅圖片
【前言】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開門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何等重要!
茶原本“南方嘉木”,所以,您在江南見到一座茶博物館會覺得再正常不過了;而江北卻完全不同。“萬里江茶博館”是江北為數不多的茶博館之一,其規模雖不算大,但您在這里會接觸到與江南、與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茶文化。
第一展廳:悠久的中國茶文化史
進門右手邊關于中國茶文化歷史的介紹
中國的“茶文化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中國“農耕文明史”。炎、黃二帝是華夏兒女共同尊崇的文明始祖,中國茶文化的源頭就始自炎帝。
被稱作“中國古代第一部百科全書”的《爾雅》,最早記錄了“飲茶”這件事,話說那時候“茶”還不叫“茶”,叫啥呢?
在今天15:00直播的《聽見•博物館》節目當中,萬里江茶博物館副館長 于冉會為大家細細道來~
古茶樹,感覺和現在茶園里的茶樹差別好大
這里講述了一個宋代“斗茶”的故事,聽完真是大開眼界,古人真是太會玩了~
宋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巔峰期。它在政治上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文官執政,當權者在強化政權、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科技、文化的繁榮,這對茶文化的興盛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宋徽宗趙佶,他不僅創造了書法中的“瘦金體”,還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大觀茶論》——迄今為止世界唯一由帝王撰寫的茶學專著。
我們的祖先不僅最早發現了茶、學會了利用茶,而且將中國茶及茶文化無私地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中國人的這一歷史性貢獻,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評價道:“如果沒有茶葉,就可能沒有大英帝國和英國工業化的出現。”他甚至說,是“茶葉改變了世界”。
第二展廳講述的是中國茶及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萬里江茶博物館內還原模擬了一部分“茶馬古道”……
中國茶及茶文化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呢?簡單說,有兩條主要途徑:一條是陸路;另一條是水路。
所謂陸路就是“茶馬古道”。它最早是由西南邊陲人民為方便“茶馬互市”而開辟的“馬幫之路”。它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一直延續到民國。其主要線路有兩條,大家可以通過這幅地圖作進一步了解。“茶馬古道”既是經商之道,也是探險之道,沿途要經過無數高山大川,險峻無比。它充分顯示了西南邊疆人民的頑強、勇敢與智慧。
第三展廳:齊魯文化與茶
山東史稱“齊魯”,這里不僅有“五岳獨尊”的泰山和漫長的海岸線,還曾誕生了文圣孔子、亞圣孟子、兵圣孫子、工圣魯班、智圣諸葛亮以及書圣王羲之等一大批圣人;這里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淵藪,經世致用的“儒家文化”、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都與這里息息相關。3000多年前,“周公制禮”時將飲食納入了“禮”的范疇,從而開了“茶文化”之源頭,所以陸羽在《茶經》稱:“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而關于青島飲茶的歷史,為什么是在嶗山?何時開始?有什么故事?
嶗山歷來與茶有著不解之緣。在嶗山主峰——巨峰的東側有一座“天茶頂”(《嶗山志》稱天茶山,當地人叫作天茶頂),乃嶗山“五頂”之一,海拔高989米,山勢陡峭、崖壁險峻,其最高處曾生長著一株野山茶,遠遠望去與天相接,故名“天茶頂”。
“茶澗”顧名思義是一道長滿茶樹的山澗,座落于嶗山登瀛景區涼水河上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史學家藍水曾在詩中寫道:“茶澗得名信不虛,考盤往返憶當初。德人亦解愛奇秀,留得摩崖斗大書”;而在茶澗深處有一座“茶澗廟”(又名“三元宮”、“岔河廟”,供奉天、地、水三神),據考,該廟始建于明朝中葉,至今遺址尚存。
接下來劃重點:“嶗山自古有茶”的說法雖流傳久遠,然而,歷史上嶗山地區卻從未形成過“茶產業”,直到“南茶北引”成功之后,嶗山茶才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關于“南茶北引”,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惠民工程。也是因為這項舉動,山東半島成為我國集中大規模種植茶園的最北線。
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會帶您重溫這段歷史。歡迎大家積極互動留言,屆時將會免費送出三本介紹“南茶北引”的相關書籍,看完這些,作為一個青島人,說起自家的茶,絕對有底氣!
青島的茶友們應該有不少問題:我大青島嶗山茶的優勢是什么?嶗山茶為什么好喝?
更資深的茶友可能更想弄明白一個問題:嶗山茶為什么有股“豆香味兒”?
想知道嗎?關注今天節目,圖片萬里江茶博物館副館長于冉為您詳細解答!
被這幅嶗山茶的生產根系剖面圖驚到了!你看懂了嗎?
子墨還想弄明白各種茶的區別:紅茶、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等等,你知道嗎?博物館里有一個展柜,把這些茶都放在一起,做了一個對比,聽完感覺自己也是飲茶達人,立馬氣質都拔高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