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沉浸式產業得到了空前的快速發展,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沉浸式”逐漸成為國內文旅產業的熱詞,呈現出多元化、產品豐富、消費活躍的趨勢。文旅融合正如火如荼,遍地開花。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都提到了要在十四五期間完成“100個沉浸式體驗項目”的目標,并對“100個沉浸式體驗項目”做了進一步的規范描述:
沉浸式體驗:支持文化文物單位、景區景點、主題公園、園區街區等運用文化資源開發100個以上沉浸式體驗項目,豐富體驗內容,提升創意水平。發展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沉浸式娛樂體驗等業態,鼓勵沉浸式體驗與城市綜合體、公共空間、旅游景區等相結合。
什么時候開始沉浸式文旅風靡了起來?
文化旅游部又為何如此重視?
在《2020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可以了解到,從2016年開始,我國的沉浸式體驗項目數量就開始快速增長的狀態,到19年我國已經有了1100多項沉浸式項目,這其中包含了主題公園、展覽、演出、特色小鎮、劇本殺等多種樣態,那時萬物皆可沉浸式的口號響了起來。
沉浸式文旅依托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術,結合旅游文化IP營造出虛實結合的空間,讓置身其中的人與文化作品發生互動、甚至參與作品的創作,體驗到感官震撼和思維認同。不僅為游客營造出身臨其境和心臨其境的完美體驗,也是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
在此基礎上,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理解“100個沉浸式體驗項目”的規劃:
1、規范市場事實上,國內沉浸式產業發展從2016年爆發開始,一直處于一種“野蠻生長”的狀態,一方面,各地政府、各種資本都在迅速進入這一產業,大量與旅游結合開發的沉浸式項目應運而生,但是事實就是,盡管許多產品是動則上億的大項目,但水平參差不齊,沉浸式成為了萬金油,甚至變成了一種帶有欺騙性質的營銷手段。
2、建立標準:數字藝術的標準
行業的規范往往離不開標準的建立,目前國內和沉浸式產業的相關標準主要是定量層面的技術規范,比如H.629.1數字藝術顯示國際標準產業聯盟成立的背景就是為了填補數字藝術展示領域國際標準的空白,還有今年廣播電視總局印發的《5G高新視頻-沉浸式視頻標準體系(2021版)》。
但除了技術標準外,也應該關注到作品軟性的文化標準。文化內容難以量化,所以100沉浸式項目的意義就在于建立一套實踐標準體系,一種可參照的坐標系。
3、發展方向
十四五期間,100個項目是預測性數據,是在現有基礎上提出的增量。更重要的是,從十三五幾乎沒有提及,到十四五多次重點劃出,說明文旅部將在未續給予沉浸式項目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同時這也將成為省級層面規劃的重要方向。
結合政策來看,未來的沉浸式將繼續向兩個重點方向前進:一是將繼續與科技深度結合,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5G技術、區塊鏈技術等高度融合與互動;二是繼續延伸其“環境”屬性,將更多的文化產品的納入“沉浸式”的框架之內,所以“沉浸”或許是未來的文化產品的必備屬性。
當下,“沉浸式文旅體驗”開展如火如荼,在各項新技術、新能源不斷涌的大背景下,LED顯示屏也面臨著更大的創新與應用空間。隨著民眾審美意識的提升,文旅產業的革新升級也進入了發展期,很多設備,尤其是顯示視效軟硬件都在持續更新換代。而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數字顯示設備也需要與日俱新。未來的LED顯示屏終將拋去冷冰冰的顯示終端的刻板映像,它可能會是一個基于紅外線傳感器技術、觸碰功能、語音識別、3D、VR/AR等的技術融合物,是能夠和受眾進行互動的智能顯示載體。所以,針對文旅領域LED顯示屏的應用場景還是非常廣闊,如果充分發揮沉浸體驗理念,其未來發展將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