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考古學家在仰韶村的黃土地里挖掘出了華夏農耕文明的根,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向全國考古工作者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10月17日,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開幕。位于三門峽市的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也于當日正式對外開放。18日,在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終評結果中,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入選。金東傾心打造三門峽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專題數字館,以數字科技助力仰韶文化傳播,為中華文化源頭仰韶文化的傳承與復活貢獻力量,為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獻禮。
史前藝術浪潮的高峰
“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它長期積淀形成的世俗淳樸、務實重農、王權至上、重視族群、崇敬祖先、兼收包容等諸多古代中原文明的基本品質,確立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特點和格調。
仰韶文化博物館是依托廟底溝文化遺址建立的專題博物館,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博物館建筑造型以“交融”為構思出發點,采用覆土建筑形式,建筑整體如同交握的雙手,將公園綠地景觀和城市廣場交融于一體,同時體現了廟底溝時代文化大融合的時代特征。
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設置四個展覽:一是基本陳列《花開中國》,揭示廟底溝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主根脈地位,構建文化意義上“最早的中國”;二是臨時展覽《花之蕊》,主要展示豫晉陜仰韶文化核心區近年來的重大發現和成果;三是數字化展覽《邂逅廟底溝人》,是對基本陳列的生動演繹,借助數字技術,讓觀眾參與其中,增強體驗感;第四個是專題性展覽《廟底溝記憶》,主要通過大量圖片、文獻和實物,展示廟底溝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的豐碩成果。
該館在展出的近4000件文物中,包括中原地區史前人類使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等展品,沒有一件彩陶的樣子是相同的。其中70%以上是近年仰韶文化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彩陶文物展出數量大、類型全,生動展示了史前先民的生活圖景,堪稱史前藝術浪潮的高峰。
數字解密先民的“詩與遠方”
仰韶文化跨度2000多年,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恰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青蔥少年時”,金東為仰韶文化博物館傾力打造的數字化展廳,是現代科技與古代先民的深情回響,也表達著中華兒女對于泱泱華夏的不忘初心。
區別于傳統多媒體展館,金東增強了聲光電效應,互動的整體協調性,讓演繹帶動環境,環境驅動行為。增強沉浸式展現感官包裹性,不僅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給體驗者浸入式體驗,同時添加了氣味細節,賦予了嗅覺體驗。在自然環境中可以聞到青草的味道,在窯爐環境中可以聞到柴火的味道。
其中最具亮點的當屬聚落中心廣場,通過舞臺藝術、互動多媒體技術、數字影片等多方面的集合,打造一個沉浸式展演。游客在這里觀看我們的祖先千百年前的生活場景,并在影片中首領的帶領下通過擊鼓完成神秘儀式,當儀式完成之時,擊鼓者的能量匯聚到廣場中心的火堆,瞬間點亮整個空間。
多媒體的應用讓文物活了起來,在一處展柜中的四面玻璃中,有一面玻璃為多媒體屏幕,游客觸摸屏幕之后,即可看到展柜內文物的詳細信息,展區還通過多媒體屏幕打造裸眼3D效果,講述廟底溝文化對外傳播與擴展的過程,使觀看者更加真實地感受仰韶文化的獨特魅力。
同時,金東還為展館賦予了互動復合性,在交互體驗中,單個展項通過紅外識別觸發程序啟動,同時通過RFID【射頻感應】進行互動答題。通過現場操作控制面板,可以實現與原始人的互動,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6000年前的廟底溝,生動地展現了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面貌,將無聲的歷史呈現在當今世人面前。
仰韶文化博物館呈現中華史前藝術殿堂,再現“中國史前時代的第二次藝術浪潮”,給我們留下恒久的心靈印跡和創造意識。金東為其打造的《邂逅廟底溝人》專題數字館,運用VR 虛擬現實技術,體感互動、幻影成像裝置等大量現代高技術手段,讓參觀者走入生動的遠古洪荒時代,從時間的斷面上探究史前中國的時代面貌,讓中華文化之光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