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大橋(Haicang Bridge)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世界第二(在當時僅次于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于1996年12月18日動土興建,主體工程于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于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
一橋西東跨,見兩地繁華,東海橋下過,觀展與彼通。
“橋梁博物館”坐落于海滄大橋東岸錨碇內,是一座集知識性、參與性為一體,集中展示橋梁科技、橋梁歷史、橋梁文化、橋梁知識的現代化博物館,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家以橋梁為主題的博物館;
改造前的橋梁博物館展板陳舊,內容虛化,甚至有些版面出現破損。
展板上的內容已模糊不堪,給人極其不舒服的觀感體驗。
總體上設計呆板,形式單一,設備陳舊;展廳自然光太多,模型底座呆板,沒有和環境融合,缺少必要的燈光層次導向及內容說明。
傳統的展館已經落后,參觀者也早已視覺疲勞,陳舊的展館正在慢慢的失去生氣,出現了危機。此時的傳統需要向前蛻變。讓更多人的知道橋梁博物館,知道海滄大橋的歷史,那么便需要吸引更多的受眾人群。
所以展示內容既有專業度又重點突出;既有趣味性又有完整性——符合大眾的參館需求,展示生動容易理解。
改造理念重新設計靜態展面,色彩明亮,重點突出,豐富上墻內容材質和層次。優化現有模型展館,靈活展柜樣式,對展品可以增加適當說明,或增加二維碼,把內容集成到網絡平臺,以聲音方式呈現.
增加數字多媒體 ,以大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展示手法,讓內容重點更加突出。以視頻、觸控等接收充分調動參觀者的感官,加深參觀印象。
優化現有模型展館,優化模型的底座,增加說明,使其與其他展面融合。
序廳
作為我國第一座建設在大橋錨碇里的建設展示館,序廳的設計要更能體現大橋和展館的特性。海滄大橋東、西錨碇的設計采用了空腹三角形框架結構,實現了力與美的和諧統一。
東渡飛虹(前期工作廳)
展示內容:領導關懷/政策扶持
展示設計:把靜態展面和動態屏幕結合,實時對領導關懷層面的重大節點事跡加以展示。
工程可行性研究,區位優勢
地理位置分析(水文、測量、氣象、地質等)
把靜態展面和動態屏幕結合,實時對領導關懷層面的重大節點事跡加以展示。用logo燈體現出區位優勢的重要特點。
利用投影翻書互動,可以觀看整個海滄大橋的地理位置分析。
匠心筑夢(設計廳、施工廳、科研廳)
展示內容:科研攻關
展示設計:低速風洞試驗,混凝土基本性能試驗研究,預應力錨固系統研究,主纜防護工藝東航道橋靜動載試驗,橋面鋪裝工程體系,西航道橋模型試驗
地質勘探孔位
海滄大橋東西航道橋沙盤模型、東渡立交、石塘立交模型
科研廳主要展示的是之前海滄大橋建造期間用到的一些先進的技術,給參觀者展現每道建造技術的核心內容和亮點。
設計勘測
簡約大氣的飾面,整體空間通透大氣,形成極好的回流參觀動線體驗。
錨碇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研究;混凝土抗海蝕和抗碳化試驗耐久性研究;混凝土基本性能試驗研究;西航道橋結構分析及模型試驗研究
共建共榮(建設管理廳,橋梁專輯)
展示內容:色彩方案,夜景工程設計,管理養護。
這是一個趣味互動的問答,結合了關于橋繪橋梁的知識,看看你對海滄大橋的了解,不懂的還能順便普及講解知識,對于愛學習的小伙伴絕對是一個好玩有趣的環節。
展示了海滄大橋的各個繪畫圖,每一幅都是經典。
將左右兩側展面重新做簡潔飾面設計,左側呈現海滄大橋色彩方案,景觀設計,右側則是建設管養展陳相關內容,輔以電子屏動態體驗。
圖片均來源卓遠科技@盧華 攝
在經過整體上的修繕之后,從傳統觀感上到現在的觀感升級和體驗互動結合,融合了現代投影科技之后,橋梁博物館蛻變完成。
好東西都是需要愛護的,展館也是,我們會不定時維護,也希望大家參觀的時候也要好好愛護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