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范傳世】
河洛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家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更見證著眾多歷史人物的家風故事。本部分主要展示和洛陽有關的10位歷史名人的家風家訓。
1.周公教育子孫要“謙德”,曹操在《短歌行》里贊嘆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姚崇重視廉與孝,秉持“廉孝”嚴治家。
3.杜甫不但用詩歌記錄民間疾苦,也以詩教傳家風。
4.白居易教育后人看淡“名”“利”,不要成為追名逐利之徒。
5.北宋宰相呂蒙正以德立家。
6.范仲淹清儉樹家風,告誡族中子弟要“清心做官,莫營私利”。
7.歐陽修強調(diào)清廉自守,待人處事則要敦厚仁愛。
8.邵雍教子“見善必為”,多干實事,少說空話,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
9.司馬光誠儉教子,留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等千古警句。
10.程顥程頤兄弟強調(diào)師道尊嚴,教化流傳久遠。
【風范長存】
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身體力行、作出表率,為后人樹立了榜樣。
1.毛澤東的家風
毛澤東的家風,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嚴以教子、嚴以律己、嚴以持家。1946年,毛岸英從蘇聯(lián)回到延安。毛澤東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洋裝,拜農(nóng)民為師。毛澤東曾經(jīng)向要進京的親友捎過話:我毛澤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鄉(xiāng)親友要勤耕守法,好自為之。毛澤東嚴以持家的重要表現(xiàn),是勤儉節(jié)約。他經(jīng)常告誡子女,學習和事業(yè)要向上看,但生活要向下看。毛澤東的一件睡衣,一穿就是20多年,最終落下了73個補丁。
2.周恩來的家風
周恩來曾制定過10條家規(guī)”,要求:晚輩不能丟下工作專程進京看望他;外地親屬進京看望他,住宿費由他支付;看戲以家屬身份購票入場;不許動用公車等。
3.劉少奇的家風
劉少奇不僅嚴以律己,還在生活、思想和社會實踐等方面嚴格要求子女。他總要求孩子“穿衣服不能脫離群眾,讓孩子嘗嘗吃不飽的滋味,有好處”。他要求孩子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問題上都要首先考慮集體的利益,把集體利益擺在前面。
4.朱德的家風
朱德立下了“五心”家規(guī):對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對黨和人民要有忠心,對社會主義事業(yè)要有熱心,對人民群眾要有愛心,忠于職守要有公心。并給家人規(guī)定了“三不準”:不準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不準親友相求;不準講究吃、穿、住、玩。
5.鄧小平的家風
鄧小平的家風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尊老敬老,鄧小平對繼母十分尊敬,專門把繼母從老家廣安接到北京照顧。對在廣安老家務農(nóng)的小舅舅淡以興也很關心,每月都要從工資中寄錢給他,直到他終老。二是生活簡樸。三是不慣縱孩子,希望他們能夠學到做事的本領。
6.陳云的家風
陳云的家風是融洽和諧、嚴守規(guī)矩、勤儉節(jié)約、酷愛學習。他給家人訂下“三不準”:不準搭乘他的車、不準接觸他看的文件、子女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教導孩子做一個正派的人、心態(tài)平和的人和普通人。
【文明家園】
這是以洛陽的八個標志性景觀為背景,打造的一個家風文化墻。
這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創(chuàng)作的《十無益》。《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準,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和合新風】
焦裕祿的家風
焦裕祿在洛陽工作九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焦裕祿精神孕育形成在洛礦”。焦裕祿的好家風,構成焦裕祿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是焦裕祿家風中最閃光的遺產(chǎn)。
洛陽不但孕育了焦裕祿精神,也培育造就了一大批好家風家庭,我們選取了10戶有代表性的家庭予以展示。
老城區(qū)寇北鎖家庭世代傳承書香,藏書多達2萬冊,幾代人以閱讀為樂。
翟宗洲家里12名黨員成立“家庭黨支部”,承諾要秉持良好家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洛寧縣金相超家庭,全家16口人再苦再難不分家,秉承了自清代延續(xù)至今的家風家訓。
還有熱心公益的趙玉峰家庭、孝老愛親的張貴珍家庭、愛崗敬業(yè)的潘丹勇家庭、一心為國的余瑪麗家庭、孝善謙讓的張素霞家庭、夫妻相扶相助的劉小利家庭......他們等著與您共話家風。
以《朱子家訓》為主要內(nèi)容的家風文化四扇屏。
全息投影,展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隔空手勢翻書系統(tǒng),收錄了更多古代優(yōu)秀家訓和洛陽當代優(yōu)秀家風故事。
【家的味道】
【衷心祝愿】
家風,是家庭精神的內(nèi)核,更是社會風氣的基礎。祝愿每一個家庭都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將“正家風”的小題目,做成“正己育人”的大文章,努力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在新時代和新征程不斷書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