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士紳文化館位于和平街180號,總面積約1800㎡。展館設計以“海絲遺韻”和“甲第傳承”作為創作立意,整體形態富于張力又與自然平靜契合,講述長樂海岸相伴、人文共生的千年守望,同時寄予了對和平街宗族百姓生生不息、世代綿延、昂揚向上的美好展望。
展館共分為五個篇章:
長樂士紳文化館
序言廳
設計選取朱紅與熟褐、米白三種古韻色調作為貫穿整個展館空間的色彩,分別意指官員階層、士紳階層和平民階層。墻面序言與官服裝置產生對話,承載了對士紳之治的儀式感。輔以見光不見燈的暖調燈光設計,營造靜穆典雅、莊重威嚴的空間感受及氛圍。
二進天井
二進天井通過兼具藝術性和功能性的座椅裝置形式呈現。設計靈感取自百家姓歷史書卷,經過抽象的藝術構想,完成了對百姓長樂、源遠流長的意韻表達。同時保留極具古厝特色的石板椅凳,裝飾以錯落的盆栽造景,讓院落空間成為觀景、體驗、休憩的多功能場所。
時光廳
以最具中國文化意象的竹簡和書籍為載體,寓意古籍流芳,文脈綿延。既是對千年長樂時代烙印的如實記載,亦是對鄉土人情的文化守望。
百姓廳
百姓廳作為游客參與百家姓數字裝置互動體驗的休憩娛樂場所,延續了百姓長樂展館的設計理念。姓氏元素陣列有序地排布于墻面上成為視線的焦點,增強了整體空間的韻律感和延續感,在氛圍上營造富于濃郁的人文氣息。
山川形勝 滄海桑田
數字沙盤以多媒體和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聲音、影像、動畫等媒體形式的組合應用,形象生動地展示長樂千年山川形勝的變遷與落成。兩側卷軸描繪歷代長樂地形地貌演變史,進一步烘托出滄海桑田的歷史厚蘊。
鄉紳治理 源遠流長
空間設計尊重原有的建筑格局和韻味,貫穿以朱紅和琥珀主題色調,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空間細化與品質提升。以福州傳統大漆工藝作為部分展陳載體,古樸而富有厚蘊,渲染出莊重的士紳氣韻。
百姓長樂 人才輩出
透明紗幔從入口上方橫梁垂下,以藝術裝置形式呈現并成為視線焦點,豎向的尺度將空間的線性感完美地體現,為空間構建了禪意縹緲的視覺意境。
文物展臺陣列式的排布,增加了展廳的布展層次,玻璃材質相對靈動輕巧的特質在空間內不會顯得過于笨重。
竹簡書卷墻面設計通過大屏觸控互動裝置與立面的竹簡書卷墻面的相互融合,使空間富于歷史演繹感,呈現給游客一幅關于長樂人文薈萃、望族聚居的歷史長卷,兼具傳統意境和當代體驗。
二進過廳
古樸禪意的樹形藝術裝置,延續前廳空間厚重的歷史氛圍,既是對長樂千年人脈的追根溯源,也是對宗族本固枝榮、家道昌盛、世代綿延的美好寄望,營造了既有儀式感又富于生命力的空間場景和視覺意境。
三進天井
設計廳堂由百家姓漢字焊接而成一朵海浪造型,糅合出靈動的造型動態和蓄勢待發的巨大張力,象征著長樂百姓以海而生、因海而興、經略汪洋的精神圖騰。
三進廳堂
廳堂設計尊重原有建筑規制,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空間細化與提升。主座廳堂背景墻裝飾以大漆畫作,兩側四處的書法楹聯與仿古軟木桌椅呈現明顯的對稱布置,搭配疏落有秩的中式吊燈,賦予古建往日恢弘氣象, 再現宅邸望族榮光。
書畫間
空間以書法長桌設置形成空間上的鋪陳延展,墻壁上對稱布置書法作品,寓意長樂歷史文明源遠流長、文脈相承,為空間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東關七姓 聚居汾陽
主墻面統一以豎向展板引領空間序列, 形成了清晰有序的觀展體驗流線,同時為空間構建了靜穆莊重的質感氛圍,以彰顯汾陽七姓的望族風范。
三進后廳
延續前廳空間的磅礴大氣,錯落懸掛的竹簡吊飾以豎向線條舒展開來,即為空間造勢,又為時間立序,暗示一脈相承的人文厚蘊。背景墻運用全息投影裝置,模擬還原古代長樂風土人情,一窺盛世長樂風貌。
丕滿陳家 壕族演變
空間緊扣主題,中心位置布置了一個半球形屏幕,以科技的手段體現長樂海商的故事,墻壁上通過淺浮雕藝術裝置描繪士紳治理下的長樂并對整體空間進行藝術的升華。兩側展板展示了士紳家族陳氏的家族演變,亦是對府邸原主人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