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水稻博物館
隆平水稻博物館,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大型水稻博物館。它位于長沙市芙蓉區,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
從高空中俯瞰,人民東路、京港澳高速和濱河路交會的“金三角”,6顆飽滿的“稻粒”在陽光的映射下金光燦燦,灑落在芙蓉區瀏陽河東岸。
隆平水稻博物館以展示中國水稻歷史、普及稻米知識、宣傳稻米科技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以金色稻谷為概念設計,針對水稻博物館各部分功能面積大小的不同需求,將原本龐大的建筑體量自然的分解成若干個大小各異、形態飽滿的谷粒狀建筑,有豐收、國富民強的寓意。
博物館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分為陳列、庫藏、公共服務、技術與行政管理等5個功能區。
其中陳列區包括《稻米香萬年——中國水稻歷史文化陳列》、《奇異的旅程——水稻的一生陳列》和《夢想成真——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陳列》3大基本展廳和1個臨時展廳,700多件展品全方位展示農耕文化。
要探尋稻米的前世,還得追溯到史前。從先秦時期的火耕水耨,到唐宋時期的精耕細作,再到近現代不斷改良品種,水稻歷史廳的“稻之作”版塊將水稻從史前到現代的發展過程一一展示出來。
在展館里,你不僅能細細品味水稻生長的歷史;還能看到石斧、石犁、曲轅犁、蓑衣等琳瑯滿目的實物展,一秒喚醒農耕記憶。
展廳一側展示著200多個形態各異、花色不同的米升。這些米升形態各異,花色也有不同,商賈之家米升上刻著“公平交易”,書香門第米升上鐫刻詩詞歌賦,家有老人,米升上刻的就是壽星……“升斗小民、家國天下”,小小米升不但能窺見各異的家風,也透露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廳內還通過雕塑、光影、背景等元素還原農耕場景,野趣十足。在歷史廳“稻之道”版塊,水稻文化不僅局限于農耕,更延伸到源遠流長的稻風民俗和稻作人家的真實還原。
展廳內,豐富的神話故事、插秧民歌、祭祀民俗演繹出稻米與人類緊密相連的文化根源。而一比一還原的稻作人家里,屋檐,堂屋里的草鞋、蓑衣、釘耙,灶臺上懸掛的臘魚臘肉、餐桌上擺放的農家小菜,讓你宛若置身古樸恬靜的農家小院。
沉浸式體驗讓科普活起來
互動體驗是隆平水稻博物館的一大特色,展廳內布置了各類多媒體設備,總計近百個,包含環幕影院、幻影成景、360°全息投影等,讓觀眾與場景內容進行實時交互,擁有沉浸式體驗。此外,市民還可以在入口處租賃耳麥,通過館內的30多個感應點進行自助語音講解。
在稻米之路版塊,兩側十余塊全息屏幕垂直而立,通過投影,各民族和國家與水稻相關的風俗化為斑駁光影,在前后兩端鏡面的反射下,延伸出一條光彩奪目的“稻米之路”,效果十分震撼。
“稻米之路”
參展者們在水稻科技展廳更是能體驗到“愛麗絲漫游仙境”的意趣。
通過大屏幕的動畫設計,參展者宛如置身小女孩的夢境中,與“米博士”踏上奇異旅程,探尋水稻的神奇與奧秘。
整個展廳設立了46個多媒體設備,有不少是互動體驗項目,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通過各種互動小游戲,在輕松游玩中學到知識。
未來,遠離農田的都市人還可以在這里“接地氣”。
隆平文化園區開辟了水稻梯田,由湖南水稻研究所的專業人員種植了水稻實驗品種,參觀者不僅能在隆平水稻博物館的展廳感知學習水稻文化知識,還可以在博物館的隆平文化園區開展戶外稻田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