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 從心之聲
長城外的塞外游牧民族,奇異豐茂的大地孕育出的勇敢子民,一度將帝國一直延伸到歐洲邊界;森林之王冬眠的領地,氣溫降至零下五十攝氏度,無情的夏日,酷熱足以融化探險者的鞋底;連綿的沙漠也并非全無生氣;極豐富的色彩總是頑強地扎根在任何一個有可能生存的地方。
令人驚嘆的動物,了不起的居民,以及奇特的風景,長城之外的生活,假如你認為這里只有草原和駿馬,怎么能說你了解內蒙古。
在內蒙古自治區這一片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土地上。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且必要,在大家的昂首期盼中,作為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獻禮工程的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在2018年的11月10日開門迎客。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建設用地面積3.34公頃,總建筑面積48308平方米。整體建筑風格以“祥云”的姿態,與藍天白云綠草地交相輝映。歷時三年,此建筑拔地而起似展開的“裙擺”騰空直上。
整個博物館展陳面積21795平方米,劃分為基本陳列區、專題陳列區和多功能區,包含壯美內蒙古、遠古內蒙古、富饒內蒙古、綠色內蒙古、恐龍的故鄉五個展區,定位是立足內蒙古,主要展示內蒙古大森林、大草原、大水系、大沙漠、野生動植物、遠古生物與古環境及地質礦產、農牧業、蒙醫藥、旅游等各領域的自然資源。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大廳
壯美內蒙古
壯美內蒙古
壯美內蒙古
富饒內蒙古
恐龍的故鄉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是全區第一座集收藏、陳列、科學、文化等為一體的自然資源科普博覽建筑。
高原、山地、河流、湖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內蒙,而內蒙古自然博物,讓觀眾一日千里,穿越、感受。
志 · 日積月累
我公司與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淵源應當追溯到2015年,歷時四年,對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從內容到展陳的配合,傾力四年,打造了遠古內蒙古、富饒內蒙古兩個展區的展陳。
博物館確認的設計主題是“塞上瑰寶自然傳奇”,在展示內容、展示手段上采用陳列創意出新,如熒光礦物小屋中的標本猶如萬馬奔騰之勢,讓觀眾目不暇接;展陳形式簡繁相宜,如鄂爾多斯能源礦產展廳中采用礦車、礦工等剪影設計形式,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氛圍感;設計亮點串聯,如礦物與寶玉石展廳中陣列式設計提升了觀眾的興趣和關注力;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如化石挖掘體驗區,吸引兒童體驗的同時也傳達了相關科普知識等等。展示空間對于重點內容采用雙層復合設計手法,尤其反映內蒙古區域特色,以突出內蒙古資源為設計核心,在展示自然資源的同時也打造高水平內蒙古對外窗口形象,盡可能地為觀眾展示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遠古內蒙古展廳
富饒內蒙古展廳
施工選材方面,我們優先使用新型環保材料——人造大理石,大大的減少了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浪費,與自然博物館展覽主題交相輝映。
遠古內蒙古——白色人造大理石展臺
本次的展示中,我們還斥資使用了大量的法國勒克斯照明燈,在著名盧浮宮調燈師Eric的精準調試后,高度還原了標本原始的狀態和色彩,打造了展演式的展示燈光效果,讓觀眾在舒適、清透的感受中,欣賞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珍貴的標本。
Eric在調試燈光效果
當然,在整個項目的設計施工期間,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內容龐雜,日新月異,在布展過程中,為了精益求精,我們不畏懼困難,始終配合館方和專家進行內容調整,秉持著不到最后一刻都還有改進空間的堅定信念,在這1000多個日日夜夜里,我們從未停止過戰斗,為了配合博物館建設辦高效的完成任務,大家團結一致,與館方和專家老師們夜以繼日修訂展陳大綱20余次,梳理上展標本1500余件,設計方案緊隨內容和效果需求進行變更,對我公司的設計師和策展師的耐力、應變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最終,在眾人的齊心努力之下,我們順利完成了標本收藏、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工作。這真實的驗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團隊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演繹著它的力量。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自2018年11月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觀眾30余萬人次,在內蒙古地區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看著節假日排隊的人潮,大家似乎忘卻了那一個個通宵布展的夜晚,疲憊到在地板上睡著,似乎忘卻了連續駐場無法回家,親人的抱怨。似乎忘記了為一個展項一個燈光吵到面紅耳赤。這一切都那樣值得。
志 · 其味無窮
這里的每一處場景都突出“大自然”的風味兒,這里的每一件標本都彰顯出內蒙古地大物博的神韻,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來自于內蒙古不同區域,共同譜寫出內蒙古壯麗的詩篇。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就像是地域坐標的橫縱兩條軸線一樣,縱向是時間,橫向是廣度,讓你迅速地了解這座城市,讓你從千篇一律的鋼筋水泥大樓背后,找到它獨有的魅力,仿佛經歷一次時空的穿梭之旅,領略內蒙古的地大物博和悠久歷史,為你找到它的答案和根源所在。
最后,強烈推薦大家到這里體驗一次科普之旅,相信一定會讓你們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