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第一檔原創詩詞文化節目,節目以文化為核,綜藝為殼,寓教于樂,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少年強則國強,20所海內外頂尖名校以詩詞之名、經典之名、青春之名,在《中華好詩詞》的舞臺上斗詩擺擂,揮斥方遒!
揚中華詩文志,恰同學少年時!作為全國詩詞文化節目中的先行者,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大學季《恰同學少年》又開先河、引風尚,才子美詩齊聚古城。總決賽更是迎來了美輪美奐的光影體驗。
本次《中華好詩詞》導演組推陳出新提出“文化名家+文化圣地+全球視野+全外景拍攝”,將舞臺移至古城正定。依附古城旁,將天、人、地、詩詞和光影融合與一體,這在詩詞舞臺上應屬全國首創。
將舞臺由室內演播室移至戶外,對燈光而言,無論是從創意設計還是設備體量都有非常大的改變。燈光總設計楊浩,對自己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整個燈光設計既要體現出的傳統詩詞的光影之美,又要結合中國古建實景展現出古建與光影的意境。
燈光總設計楊浩
建筑、文字(詩詞)、繪畫、光、影、包括信仰等等都是和藝術密不可分的,此次燈光設計的靈感來自對《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思考,基于此決賽的燈光設計感覺是“兩重的”。正如《金剛經》提到的“兩重”一是“可說、可見”,“法相”的,也就是我們說到的燈光效果看的燈光效果。二是“不可說、不可見”的“一合相”的,也就是我們說不出的,隱形的、發自內心的感覺。燈光總設計楊浩和設計團隊想讓參與者和觀眾在看到現場光影的同時,不僅能感受到我們的人文之美、詩詞之美、建筑之美、光影之美,還能夠透過光影去思考更深層次的東西。
這次的燈光有別于以往的設計方案,大體是三方面的分布考慮。第一是燈光的設計方案要滿足電視畫面的錄制要求,保證電視畫面干凈通透為呈現“詩詞”氣質加分;第二是要根據正定古建的建筑特點風格完成建筑光影造景,第三是還要結合節目內容、環節做出相應的燈光效果變化。三方融合,缺一不可。
燈光、詩詞、古建三者結合,不可分割。以“文化、詩詞”為基礎,用詩詞做粘合劑,將古建筑與燈光設計巧妙的融合,從而產生更大的魅力。
因此在燈光設計之處,設計師查閱大量關于正定古城的歷史資料,根據記載正定古城墻長樂門明正統十四年擴建,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三尺,上寬二丈土城。所以為了表示對那段歷史的敬意和回顧。燈光設計主造型共分三組三段,分別為地面、城墻、外圍,每組240只燈具,共720只,城墻頂部分2層,正合當時的古城建造的長、寬、高、厚。“以數同數向歷史致敬。
明清時期的建筑多為木構架,陳設部分多配磚石琉璃硬木,紅柱金瓦。取意“木火通明生生不息”的意思。所以在燈光的設計方案中也融入了這樣的吉祥寓意。比如:燈光主造型的三組三段,外寓意合“天地人”三才合一相聚;內寓意合“詩詞、建筑、光影”古城文化傳承;主造型的720只燈具也是取自“河洛文化”中,“地二生火,天七乘之”含義,寓意“木火通明生生不息”。整臺演出共使用燈具近1200只。
在節目燈光效果營造上,也是定位在天、人、地、詩詞和光影的融合。
“天”意指詩詞給以我們帶來的“文化自信”“文化價值,用詩詞“傳播中國聲音,講中國的故事;所以用光上突出一個“純”字,天純光亦純。
“人”意指千所高校百舸爭流,高校戰隊青春正氣綻放,所以用光上突出一個“正”字,人正光色亦正。
“地”意指三關雄鎮,趙云故里的千年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所以用光上突出一個“靜"字。這個”靜”字是雙性的“安靜、靜雅、尊敬、敬畏”。所以燈光純粹、純正、畫面的靜雅舒服,光感動靜相宜,不失厚重是這次營造燈光效果的重點。
《中華好詩詞》以新穎獨特的方式大力弘揚了中國傳統詩詞文化。讓廣大觀眾感受詩詞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