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瞿塘峽景區長江非航行水域,背靠白帝城和瞿塘峽,由張藝謀擔任總導演、【鋒尚文化】負責總制作的大型詩詞文化實景演藝項目《歸來三峽》正式回歸世界舞臺。
為打造一場“中國第一、世界唯一”的傳世之作,總導演張藝謀、總制作人沙曉嵐及總制作方北京鋒尚世紀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鋒尚文化)、投資方重慶赤甲旅游集團、品牌擁有方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制作方北京星光影視設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主創團隊秉承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的中心議題,經過兩年打磨,不斷突破極限。為達到最佳演出效果,《歸來三峽》于2018年12月進行試演,共演出16場,接待游客26417人次,平均每場1651人次,驚艷全球。
《歸來三峽》作為三峽、重慶乃至全國旅游的新風向,在試演階段就收獲國內外觀眾一直好評,重慶市政府副市長潘毅琴更曾對其給予高度肯定:“《歸來三峽》凝聚了亦真亦幻亦夢,是一席“清聲妙色視聽安”的饕餮盛宴。”
《歸來三峽》坐擁碧水青山,以高新科技為支撐,以詩為魂、以山水為體,豪景盛文,通過再現詩詞創作意境,打造令人神往的詩意天地。演出時長60分鐘,節目內容選取了、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等詩人十首詩詞,每首詩詞為一個篇章,將詩人創作背景和詩詞意境直觀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在唯美詩意中領略長江三峽壯美的自然景觀、巴蜀大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詩城奉節濃厚的文化底蘊,再現“行到三峽必有詩”的壯景,堪稱史上首次。
“國師”張藝謀歸來
戶外實景演出的又一個十年即將展開
《歸來三峽》作為“歸來系列”的首臺旅游商演節目,不僅是張藝謀的歸來,更是中國山水實景的歸來。《歸來三峽》打破了傳統實景演藝的“人海戰術”模式,以巧妙的意境吸引游客眼球。將雄偉的白帝城、瞿塘峽、夔門三大景點賦予燈光色彩,形成山水相映、華燈如虹的怡人景觀;震撼的音響效果回蕩著山水的質感,讓游客通過耳朵,與山水融為一體;如幻如真、絢麗奪目的舞臺效果,使人如臨天宮幻境,在充分彰顯奉節文化旅游地域特色的同時,也將各種詩詞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
此次《歸來三峽》就是與過往傳統山水實景風格的割裂,作為全球內河水上工程體量最大、技術最復雜的完全自主創新項目,《歸來三峽》完全是一場徹底地人文、自然、科技與詩意的歸來,張藝謀的此次大膽嘗試無疑開辟了中國文旅市場的新航線,【鋒尚文化】作為此次探險的領航力量,也讓中國文旅市場看到了更多可能。
《歸來三峽》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以中華詩詞為主線和根基,選取《春夜喜雨》《登高》《竹枝詞二首其一》《早發白帝城》《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十首著名詩詞,以詩賦景、以詩怡情、以詩為魂,打造令人神往的詩意天地。李白在這里朝辭彩云,輕乘扁舟,一腔豪情萬重山;杜甫在這里細聽春雨,閑賞黃鸝,登高遠眺長江水;蘇軾在這里面朝大江,遙想公瑾,以古鑒今酹江月。十個華美篇章,再現了詩詞創作意境,展現了詩人的崇高情懷和人格魅力,讓觀眾深刻領會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盡情品味詩歌文化的無窮魅力。
舞美設計回歸中國傳統山水的意境美
設計立意前期,張導摒棄之前傳統的舞美設計方案,亦然選擇之前多次合作的沙曉嵐老師及其【鋒尚文化】舞美設計團隊。他們摒棄傳統的舞臺舞美設計,幾經易稿,刪繁就簡,在視覺上尋求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線條白描及留白,與唐宋詩詞展現意境相輔相成。
為達到演出效果,演出及觀眾浮臺均搭建于躉船之上。不同于傳統的舞臺演出規范,受自然環境影響,演出的難度也隨之增加。最終他們選擇演出平臺上方通過2d威亞小車懸掛63片造型景片的效果,通過景片矩陣的變幻效果作為演出視覺主體。
美術設計郭昕以唐代建筑作為景片設計的造型參考,用2.2毫米粗細鋼絲編織而成,63片大小、造型、結構各不相同,組成變化矩陣。為實現更加自然流暢的變換效果,張導要求所有建筑造型景片由兩片斗拱和墻體景片為一組,這樣極致細分的設計要求為【鋒尚文化】的舞美設計團隊增添了很大的難度。
視屏投影也摒棄以往的實景投影素材,以線條的排列組合勾勒賦形,簡約不簡單。最終他們將63片景片與地面及手持道具作為投影介質,通過投影燈光的變換,根據不同詩詞篇章意境重新排列組合,以白帝城的天然風光為背景,呈現出極具中國水墨山水的美感和唐宋詩歌之風。
技術難度史無前例
為滿足演藝需求,該工程建設規模為1個滿載排水量9500噸的水上觀眾平臺,1個滿載排水量20000噸的水上演出平臺,兩平臺布置在長江夔峽水道左岸風雨廊橋西南側南門沱水域(長江上游巷道里程約204公里處)。兩平臺間通過2艘跳躉連接,觀眾平臺通過跳躉、跳板與架空斜坡道連接,演出平臺通過跳躉、跳板、鋼引橋與實體斜坡道連接。
觀眾浮臺是一艘單體、平底、單甲板躉船,主要作為《歸來三峽》大型水上演出活動觀眾的載體,長111.6米、寬36米、總高35.88米,型深4.5米、吃水2.4米,滿載排水量9500噸,壓載艙總容量7070立方米,可容納觀眾1738人,工作人員100人。
演員演出傳送帶采用雙機頭驅動,保證了鏈條閉環線的平穩,采用編碼器保證雙驅動的同步,傳送帶長度為120m,承載4噸,速度0.4m/s,長度和承載為國內首例,采用了雙導向保證鏈條的運行平穩,讓演員的表演更具飄灑俊逸之態。
想要通過最新科技手段展現傳統中國詩歌藝術和中國山水美學,讓冰冷的舞臺機械設備展現出詩詞意境與人文氣度,對設計及技術的要求都極高,但不可否認的是,《歸來三峽》的設計及技術團隊做到了。
詩歌撰稿及音樂作曲融匯古今
如何在今日的語言環境及審美背景下展現古人之風,對此次詩歌選取、文學撰稿及音樂作曲的要求都不言而喻。文學撰稿康震在中國古詩詞尤其是李白、杜甫詩詞領域頗有建樹,此次《歸來三峽》的詩歌選取及主題曲《歸來三峽》的歌詞撰寫也足見大家風范。
在各詩歌篇段落的音樂創作上,改編作曲祁巖峰、張渠也進行了相應改編,在極具古風韻味。由曹軒賓作曲并演唱的主題曲《歸來三峽》也必成傳唱佳作。
舞蹈編排力求創新
舞蹈編排以中華傳統詩詞文化為支撐,在舞蹈編排上,以身韻中的呼吸為出發點,起于心,發于腰,形于體。同時對中國古典舞“翹袖折腰”“閃轉騰挪”“舞袖翩躚”等形態進行動態塑造,結合投影,朗誦,現場演奏等多種藝術方式,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最終達到詩歌樂舞渾然一體。力求追尋文人墨客筆下從內到外,天人合一,水天共舞的詩歌意境。
《歸來三峽》作為一場舞臺科技含量極高的創新型演出,演員與舞臺機械設備的配合顯得尤為重要,執行導演王醒帶領團隊出色貫徹張導指揮,實現整場演出各單位調度的完美配合。
此次《歸來三峽》正式開演,在試演基礎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演出結合市場反饋意見,在正式演出增強了現場觀演的藝術效果和沖擊力,強調了中國傳統美學里山水留白的意境,舞美、服裝也都進行了調整。另外還增加了觀眾互動環節,希望能讓觀眾感受到《歸來三峽》不光是一個演出,還能讓觀眾活躍起來、輕松愉快地參與進來。
執行制作人鄭俊杰透露,《歸來三峽》的舞臺中間設置了6根支撐柱,在試演時這些支撐柱并沒有作為主要視覺表現介質,觀眾觀演時能直觀地看到柱子穿插在演出畫面中。“正式開演對6根承重柱的立面都做了處理,在觀看時大家可以有水從天上來的感覺,能夠融會貫通到江面上,視覺沖擊力還是挺大的。”
執行導演王醒介紹到,此次正式演出經過升級打磨之后,呈現的內容更加緊湊、更加生動,不拖沓,節奏非常有層次。包括遠山、多媒體、燈光形成的整體視覺效果也比以往更加震撼。在表演和視覺的結合上,節目組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歸來三峽》的美學世界里,人、舞臺、白帝城的層層遠山和諧共生,構成人與自然相互依持的和美畫卷。中國傳統美學與最新前沿科技在此完美相會、生衍,孕育出最具人文溫度的美學盛宴。《歸來三峽》不僅成就了重慶文化詩意的新地標,也締造了國內乃至世界山水實景項目的新風向,相信《歸來三峽》一定會給全球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和心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