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調整改造,唐山抗震紀念館近日以全新面貌對公眾免費開放。這次改造最大的亮點是將高科技融入了展覽中,一改以往只有圖片、聲音、實物的單一表現形式,通過VR、智能等新技術給予參觀者超強的互動體驗。
展廳分為三部分
改造后的紀念館裝飾一新、大氣漂亮,與以前相比,布置更合理,展出內容更翔實,表現形式更豐富,從各個角度展示了唐山抗震精神。
此次改造總投資1100萬元,展陳面積擴大到2700平方米,推出的新展覽主題名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展示了唐山從開啟工業文明,到1976年遭受地震重創,奮力重生,再創唐山新輝煌的歷史。
展覽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人杰地靈、工業名城,第二部分為滅頂之災、回天之志,這兩個部分在展館一層;第三部分為涅槃新生、驚艷全球,在展館二層。
(圖片來自:游蝦視角)
覽第一部分通過唐山歷史沿革、近代工業、高等教育、革命斗爭等幾個方面,呈現唐山的深厚底蘊,介紹了19世紀中葉,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唐山得到了迅猛發展的機會,以采煤業為龍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起點的歷史進程。
(圖片來自:游蝦視角)
第二部分通過珍貴的史料、圖片,重現了1976年震驚世界的大災難,再現了唐山人自救互救,黨中央親切關懷,解放軍全力救災,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的全過程,展現了英雄的唐山人民偉大的抗震精神。
(圖片來自:游蝦視角)
第三部分為觀眾呈現了美麗的生態唐山,全景式地展現了唐山的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世界眼光、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唐山優勢戰略發展,將一片廢墟建成繁華都市、樂居福地、發展熱土,創建文明和諧家園。
高科技融入展覽中
在唐山近代工業部分,陳列著一個大屏幕,上面有當時唐胥鐵路、開平礦務局、細綿土廠的介紹。但這個屏幕并不是講解式,而是交互式。顯示屏是可觸摸的,參觀者可以通過點選其中的項目,展現出一組組當時拍攝的照片,與操作手機類似,參觀者用手指對著需要觀看的照片在屏幕上滑動,進行擴大或縮小,照片也能放大或縮小,方便觀看,同時參觀者點住照片,可以隨心所欲移動到屏幕任意位置。
在一個展廳的中部,觀眾還能看到一個倒三角的“顯示屏”,正在播放“建筑房屋提高其抗震性”的科普短片,讓不少觀眾嘆為觀止的是,無論站在顯示屏前哪個位置,都能看到科普短片,也就是說這個顯示屏是360度無死角的。該設計解決了以往展覽觀眾只能正對著展板一面參觀的缺陷,可以讓更多的觀眾同時觀看。它的原理是通過東南西北四個坐地朝天顯示屏,通過倒三角的鏡面反射,將畫面傳遞到人眼中,設計獨具匠心。
在科普廳,可以進行VR體驗,進行虛擬“應急避險”。參觀者戴上視覺頭盔,雙手拿住遙控器,可以選擇“系統體驗教學”和“進入地震體驗”兩種模式,身臨其境地體驗大地震來臨后,如何盡快地從房間中逃脫,如何進行自救,增加自己的“實戰”經驗。同時,墻上的電視屏幕也顯示著參觀者實時的視覺畫面,如果是孩子體驗,家長還能在一旁進行指導。
加強互動體驗
在科普廳,除了VR體驗,還有更多互動式項目。其中“傾斜的小屋”從外面看只是一間普通的小屋,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許多參觀者興沖沖地從入口進去后,出來時都覺得頭暈目眩、站立不穩。講解員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來人的行動受大腦指揮,當人們進入傾斜小屋后,雖然地板有傾斜,但看到墻面與小屋的地面是垂直的。相互矛盾的信息匯集到大腦中,使大腦不能發出正確指令,才會讓人感到行走困難。
如果意猶未盡,還能在科普廳電腦前進行虛擬逃生訓練,其中有4個模式,分別為家中、教室、戶外、野外,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環境怎樣進行避險。除了這些,還能進行答題,測試一下自己的能力,每一個選擇題解答后都會立刻出結果,測試的項目都是與防震減災相關的內容。
離開科普廳,來到最后一個環節“互動留念”。參觀者走到主控臺前,這時本人的畫面顯示在左前方圓弧形展板上,選擇拍攝后,留下自己的簽名,圖片將被保留下來,出現在右前方展板上,這里還能看到其他參觀者留下的照片。在一旁的私人小房間中,參觀者還能錄制視頻。戴上耳機,拿上話筒,講一段溫馨的話,或是說出自己的心愿,或是留下自己參觀后的感受,這些也將會被保留,極大地增強了參觀者和展館之間的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