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傍晚,年度“超級月亮”悄然爬上樹梢,而此時故宮點亮華燈,與當空朗月交相輝映。故宮首次免費開放了“夜游故宮”;顒拥幕鸨F象體現了國內游客對“夜游產品”的強烈需求。故宮的這張牌,是典型的“夜游經濟”玩法。
皓月逢佳節,更添美滿和意境。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于正月十五、正月十六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據了解, 今年元宵節是故宮博物院94年來第一次開夜場 ,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
通過燈光照明及燈光布景,紫禁城內的午門—雁翅樓、太和門、太和殿、東南角樓、東華門、東北角樓、神武門等區域霓虹閃耀,游客可在晚間游覽紫禁城。
活動的火爆現象體現了國內游客對“夜游產品”的強烈需求。故宮的這張牌,是典型的“夜游經濟”玩法。如果看到了背后的門道,就會發現,除了元宵節,旅游夜經濟還有很多的可能性,用對了場景,必然會打造出更多的爆款。
一個地區夜晚的燈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更能幫助旅游目的地提升顏值,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故宮通過燈光照明及燈光布景,讓觀眾在晚間游覽一個霓虹閃耀的紫禁城。虛擬現實影片《角樓》、紫禁城建筑藝術展”、暢音閣戲曲演出、藝術燈光投影于建筑屋頂上的《千里江山圖》等作品,從而產生“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光影秀——夜間旅游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一個近600年的皇家宮廷重地舉辦一場與民同樂的燈會,是 體現社會民主進步、繁榮富強的一種表現,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民族文化歸屬感與自信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傳統民俗燈會已經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視覺感受,讓 現代聲光電科技與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故宮實現了有機融合,而且在主題和表現上融入了更多創新手法。有照明設計師表示,相比傳統的元宵燈會,故宮燈會首次大規模采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在保證文物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注重節能環保,同時這些燈具還能回收利用,這樣的方式也是值得推崇和借鑒的。
夜游經濟作為一種夜間消費形式,在自成消費內容創造價值的同時,將美食業、特產業、娛樂業、工藝品業、住宿業、零售業等不同的銷售業態進行整合,不僅實現夜游經濟的效益與活力,更向人展示了全新生活狀態、給人以全新體驗。夜游經濟的興起不僅將全域旅游的概念補充完整,更使得“生活化的旅游,旅游化的生活”這一全域旅游最完美形式得以實現。
夜晚比白天重要,夜間是最有價值的消費階段,作為旅游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大多數年輕人的旅游習慣就是上午睡覺,下午閑逛,晚上瘋玩,夜景、夜演、夜宴、夜購、夜娛、夜宿都是夜間消費需求的重要內容,因而過夜游客的消費一般可以達到一日游的三倍。
夜游經濟作為一種夜間消費形式,在自成消費內容創造價值的同時,將美食業、特產業、娛樂業、工藝品業、住宿業、零售業等不同的銷售業態進行整合,不僅實現夜游經濟的效益與活力,更向人展示了全新生活狀態、給人以全新體驗。夜游經濟的興起不僅將全域旅游的概念補充完整,更使得“生活化的旅游,旅游化的生活”這一全域旅游最完美形式得以實現。
若將一個好的故事打造成一個好的光影秀作品時,不僅需要有其具備獨特的文化個性和時代特點,更應與其他景觀照明產品和夜游業態形成合理統一的銜接,實現浸入式全體驗環境。因此,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打造,對光影秀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也顯得至關重要。
設計師建議加強互動性
故宮重新被點亮,恢弘的氣勢、精美的輪廓點綴讓人驚艷不已,同時也有不同的聲音。有部分照明設計師建議,應該從燈光秀的主題作為切入點,明確燈光秀的主題,并增強內容創新性、故事性、情節性。例如,可以重點展示故宮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體現故宮的獨特的歷史地位和韻味。
燈光秀的色彩運用也應與主題密切聯系。例如是否可以按照年代順序進行主題表演,不同年代運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以此來展示故宮在不同的時代扮演的不同角色。
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強與觀眾互動性和參與性。古代的元宵燈會有賞燈會、猜燈謎的典故。此場次燈會為元宵燈會,可以從表現內容、表現形式上加強與觀眾的互動,提高參與度和體驗度。讓觀眾在感受燈會的大氣磅礴的同時,又能體驗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
傳統文化與發展創新相結合
自網上預約故宮舉辦“正月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的消息發布后,掀起了搶票熱潮,活動預約票火速“秒光”,故宮門票預售系統一度癱瘓。
除了故宮,北京還在其他19個地點開展“福滿京城、春賀神州”元宵節燈會活動。
另外,南京夫子廟燈會、上海豫園燈會等逐漸成為傳統節日的一個品牌文化,且其影響早已經越出了所在區域。
如《人民日報》官微所言,刷屏熒幕的文化節目、成為網紅的文創產品、引發熱潮的進宮活動,正是創新,讓600年歷史的故宮更為年輕,也讓傳統文化走近尋常百姓。故宮能有今天的局面,靠的正是創新。
最近風靡一時的故宮文創產品,由于既富有時代氣息、趣味性強,同時飽含歷史厚重感和獨特韻味,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追捧和青睞。今年故宮94年來首開夜場,持續引爆人們關注和參觀的熱情,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與發展創新相結合的又一例證。
一座城市文化底蘊足夠深厚的時候,反而不會去給思維設限,抵觸和排斥新事物!肮蕦m博物館”“西安年·最中國”已成為中國城市著名的IP,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媒體的聚焦關注和井噴的游客流量,足以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