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念館展示設計是一種展示藝術,要求在一定的空間環境中組成具有較強系列的藝術形象的直觀展示形式,使觀眾以一種合理有效地方式在流動的過程中接受展覽信息。本文分析了革命紀念館展示設計的主題性,探討了革命紀念館展示設計創新的必要性,得出革命紀念館展示設計的創新原則,并通過云南抗戰勝利紀念堂地下展廳設計實例,驗證了革命紀念館展示創新設計原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展示設計;創新;云南抗戰勝利紀念堂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一大批博物館、紀念館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但隨著信息傳播技術與手段的進步,觀眾也對博物館的設計及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紀念館設計者來說,如何用創新的理念指導中國紀念館陳列設計藝術實踐,成為其中的重要課題。就云南抗戰勝利紀念堂展廳的提升改造工作而言,必須以創新的理念來指導《云南革命斗爭史》陳列設計藝術的實踐。
二、革命紀念館展示設計的主題性
展示設計是一種基于理性的感性創作,它不同于純藝術,可以自由揮灑,無拘無束,大膽地憑設計師主觀判斷想象來進行體現。在展示設計中僅僅強調個性是不夠的,個性僅僅是一種外在造型形式,更需要有內部實質來體現一個革命紀念館的主題特征。
(一)和諧
即把握展覽的整體韻律,以大綱的歷史主線為指導,突出各個時期的重點歷史事件,做到點、線、面的整體配合,將其貫穿成總體的韻律,張弛有度、高潮迭起、一氣呵成。
(二)氣氛
無論是色彩的把握還是展示形式的運用,都應該考慮整個展區的藝術性與審美性,不是簡單的裝飾或某種孤立于展品和觀眾之外的形式成分,而是有較高的藝術品味,能襯托出展品內涵又能給觀眾美感享受。
(三)步伐
即加強形式的節奏組織,展廳的動線規劃應該包含了展覽大綱的規劃者以及設計師希望觀眾重點了解什么,把陳列形式的平面與立體、視覺與聽覺、觸覺等手段配合內容的需要進行整體節奏布局,以加強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使觀眾在不同的參觀環節始終有新鮮感,避免參觀疲勞。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牢記歷史知識。
在云南抗戰勝利紀念堂《云南革命斗爭史》的展示設計方案創作中,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它不是一般的裝飾設計,而要體現出革命紀念館鮮明的政治主題和嚴肅、豐富而又曲折的內涵,應當以藝術化的形式表現云南抗戰勝利這一革命性主題。將展覽設計目標定位為建成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點,提升改造后的展覽要保持10年至20年不落后。主題確定后,根據以上三個設計理念,第一步要做到和諧處理展廳內部整體宏觀設計。比如,在展線處理上,我遵循順時針方向,顯示出明確的參觀順序,路線不交叉、不逆流、保證展覽內容連貫性強、鮮明易辯、使觀眾置身其中并按照事件的進程回味遠去的歷史。
圖2 觀眾流線圖
接下來,進一步細致研究大綱中每一章節的內容,確定每個展廳氣氛營造的形式設計方法。展覽內容文本是博物館展覽形式設計的前提和依據,而展覽的思想和內容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來表達,只有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展覽的內容才得以準確、生動和鮮明的表現。比如第二部分主題為“馬列先驅云嶺星火”,反應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云南的傳播,點燃了云南人民革命斗爭的精神火焰,其中一部分墻壁做成油印報紙的形式,使觀者仿若親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再配合多媒體影像虛擬時空場景,增強三維空間的互動與交流。
最后,重點把握展覽的節奏,控制觀眾的步伐。展示是為了傳達信息給人們,其設計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和反應,在陳展中,大量運用心理學中的感覺、知覺、注意和記憶等來考慮展示中圖形文字、色彩等方面的設計。如:第四部分“西南一隅撐國危——云南各族人民的抗日斗爭”,在把握云南人民積極參與抗日斗爭這一主題的基礎上,一反前面幾個展廳濃重的色彩,偶然出現一些顏色上的變化卻不失凝重的氛圍,不僅體現云南人民抗戰的決心和斗志,也從心里感知上調整了觀者的審美體驗。
圖3 聶耳哀思墻
三、革命紀念館展示設計的創新性
當前,在革命紀念館陳展設計中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趨同傾向比較嚴重。雖然此類博物館主題性很鮮明,但是當所有的設計方法都以文物標本為基礎,配合一些簡單而類同的圖片、雕塑、場景鋪陳于墻體上,用色彩、照明和材料營造沉悶壓抑的氣氛,長年一貫制的時候,革命紀念館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頸期,傳統的陳列模式難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就要求博物館陳展設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尋找與現代經濟文化的結合點,以嶄新的理念找到高雅展示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此類博物館陳列展示與時代脈搏同節奏,煥發新的生機。
在云南抗戰勝利紀念堂《云南革命斗爭史》的創新設計方面,我們大量運用多媒體技術等一些高科技手段,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于一體,極大地擴展了互動傳播模式的可能性。
(一)半景畫
使用油畫(或者噴繪畫面)以及木船模型制作出一個搶渡金沙江的場景,使用燈光、投影、聲音效果、背景音樂(《渡江動員歌》)來再現搶渡金沙江的情景。半景畫旁配合的電子相冊可以循環播放配合這一歷史事件的相關圖片文字資料。
圖4 半景畫(搶渡金沙江)
(二)聲光電智能多媒體互動沙盤導覽系統
聲光電智能多媒體互動沙盤導覽系統是基于“立體沙盤模型場景”和“聲、光、電、煙、雨、霧、投影”相結合,將所拍攝和制作的影像資料投射到立體沙盤模型場景旁的大屏幕上,演示收復騰沖激戰過程。同時電腦燈根據解說的內容把燈光自動的照射到沙盤中對應的區域,它使用了真正的人造煙霧,還有模擬的轟炸聲和燃燒彈效果,加上逼真的高保真環繞聲音響配合。在進行人工講解的情況下,使用手中的激光遙控器對著沙盤的某一處,這處區域的燈光就會發生變化甚至煙霧升起。同時旁邊的大屏幕就會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
(三)聲、光、電、煙、霧、投影
“聲、光、電、煙、霧、投影”相結合,演示松山主峰起爆瞬間過程。還有模擬的轟炸聲和燃燒效果,加上逼真的高保真環繞聲音響配合。
圖5 聲光地帶電子煙霧(松山戰役、虎頭山戰役)
(四)幻影成像系統
幻影成像系統,完美的將實景造型和虛擬影像結合在一起,特別適合使用
在場景以及情景的再現上,可以復原滇南戰役奇襲蒙自機場的場景,把虛擬的影像投射到這個場景中,讓歷史重現。
通過以上聲光電技術的運用,結合云南地域特色,使觀眾在參與和配合的過程中獲取信息,一組組裝置造型和圖像的轉換,構筑千變萬化的視聽空間形態,使時間與空間在瞬間里重新演繹,把人帶入如夢如幻的情境之中,充分展現云南的革命斗爭史和云南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真正地反映了現代展示的作用和意義。在勝利堂展示設計創作中,我們總結了革命紀念館展示設計應把握的一些創新原則,以此指導今后實踐。
四、革命紀念館展示設計的創新原則
云南抗戰勝利紀念堂《云南革命斗爭史》的展示設計方案把握了以下八個原則:實證性、地域性、科技性、交流性、人文性、環保性、經濟性和功能性,這些原則經過系統分析可用于指導革命紀念館這一類主題性博物館的展示設計:
(一)實證性
《云南革命斗爭史》展覽的提升改造工作一定要在原有基礎上運用大量原始人證、物證、書證、圖片、音像視頻和歷史檔案等,以強化展覽效果。近1500平方米的陳列面積,僅以原有的274件歷史圖片資料、歷史資料、歷史文獻、革命文物來展示,在內容上顯得單薄,要以實證的文物和資料說話,才能讓廣大觀眾真正得到啟迪和教育。
(二)功能性
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不論是來源于何種美學理論,也無論是采取何種形式手段,本質上都必須符合博物館這一特定場所的所有功能性要求,都必須服務于文物和觀眾本身,要考慮在展廳里面文物和觀眾的需要。
(三)地域性
《云南革命斗爭史》展覽一定要突出地域特色,充分表現的是云南的革命斗爭史,在全國革命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強調云南革命的特色。
(四)科技性
妥當的配合展示內容輔以高科技多媒體手段,生動再現歷史,增強觀眾的參觀興趣并加深記憶。同時也顯現現代紀念館的先進性。
電子翻書——利用現代化的光感紅外技術,觀眾只需將手在電子書上方揮動,便可以實現實時翻閱及查詢,使信息實現個性化傳遞,觀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追尋者。宣傳的針對性更強,效果更為顯著。
(五)交流性
一方面在陳展文字表達和講解服務上應滿足不同地區、民族、不同文化層面觀眾的需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讓絕大多數觀眾在參觀時能夠理解展覽;另一方面還應該在提升改造完成后設立各種形態的學術交流空間,注意與區域間的合作及學術交流。
(六)人文性
一方面體現在對參觀者的體諒,在參觀展廳中設置適當的休息區域,可適當的調節心態和放松身體,避免參觀疲勞。休息區與互動系統、高科技多媒體系統、音效放映系統及圖片文獻資料的配合展示,既可滿足一般觀眾的參觀學習需要,同時也方便了以家庭為單位參觀群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參觀節奏需要。另一方面,在展覽設計中從畫面、燈具、文物的更換維護上充分考慮紀念館使用及維護過程中工作人員的便利性。
(七)環保性
展廳本身位于地下室,且是相對封閉的環境。應充分使用無毒無輻射的環保材料,并在設計布局中考慮展廳通風及應急疏散、消防等相關配套設施。
(八)經濟性
所謂經濟原則就是展陳過程中的經濟核算問題,要力求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適用、優質、美觀的設計。因此我們在設計之初就必須進行展覽投入和回報觀眾“性價比”的研討。經濟原則應該成為展覽陳列設計中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始終不變的重要元素。
五、結束語
在我國,革命紀念館是以歷史為主題,依賴于文字說明、歷史文物、檔案圖片等元素去再現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這一嚴肅的主題下,如何創新展示設計?要求設計者必須展覽主題的前提下,遵循必要的設計原則,整理繁雜的元素并進行適當的選擇,才能更好地介紹不同時代的背景。總之,良好的設計能與參觀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講述故事,引起心靈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