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隨著政府投入持續加大、消費群體趨于年輕化,國內演出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演出行業新格局、新業態不斷涌現。近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了《2018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報告》讓業界從數據角度更加直觀地了解到過去一年我國演出行業的發展變化。
專家訪談
2018年中國演出市場整體規模相較往年增幅明顯,總票房收入、居民的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也有明顯增長。但與此同時,衍生品與版權收入較低、兒童劇上座率下滑等問題日漸凸顯,亟待解決。就2018年中國演出市場呈現出的現象及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
記者:目前我國演出市場規模和國外相比,屬于什么樣的水平?未來發展空間如何?
潘燕:我國演出市場在經歷了2013年、2014年重新洗牌之后,市場整體規模出現了短暫的下滑,緊接著又呈現出上升趨勢。盡管近一兩年,演出市場的增速保持在5%左右,但如果和國內其他行業相比,如網絡直播、電影等行業,演出市場整體規模的提升速度還是較慢。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演出票房收入占比也不高,且近年來偶有下滑趨勢,不過這也說明我國的演出市場存在很大的增長空間。
記者:目前演出市場總收入中,衍生品、版權收入相對較低,今后應如何加強這部分收入?
潘燕:衍生品以及版權收入不高的原因,涉及行業版權維護管理問題。目前演出機構的相關版權維護還處于自主自發階段,如舞蹈、戲劇等演出相關版權的管理還未建立起有效模式。今后還要不斷提高大眾的版權保護意識,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完善版權保護機制,從而提高行業開發制作衍生品的積極性。
市場呼吁好作品
記者:從數據看,2018年演出市場整體收入增長幅度并不大,這說明什么問題?
潘燕:數據顯示,2018年演出市場整體收入增幅低于國民人均文化消費的增幅,增速較為緩慢,可以說演出市場的發展還未跟上當下大眾文化消費的需求。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具有市場價值的演出項目數量太少了,能夠吸引大眾購票走進劇場的劇目太少了。市場需要更多為老百姓創作、真正與老百姓生活相關、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
記者:從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兒童劇的上座率出現下滑,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目前兒童劇市場存在什么樣的問題?
潘燕:這其實是市場發展過程中一個很自然的規律。之前兒童劇市場增速過快,劇目制作水準參差不齊,同質化項目很多。隨著家長觀眾逐漸成熟,對劇目的優劣就會有所判斷。當下兒童劇演出正呈持續增長趨勢,無論是國有院團還是民營院團,要形成品牌效應,制作出優質原創劇目才是關鍵。
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記者:目前在國內,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演出市場類型主要集中在演唱會、音樂節,是否說明演出市場類型存在不均衡的問題?
潘燕:實際上,演出市場類型并不存在不均衡問題,只不過演唱會、音樂節的市場關注度相對更高一些,由于其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并且演出內容屬于大眾流行文化,因此,大眾接受度也比較高。如果綜合對比2018年演出市場上其他類別的演出可以發現,演唱會、音樂節在2018年的場次增長幅度并不算高。這也可以說明,當下大眾的文化需求是多樣化的,演出市場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記者:目前的演出市場是否在向三、四線城市下沉?
潘燕:隨著三、四線城市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行業消費水平的降低,演唱會等演出項目以及演出資源正逐漸從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傾斜。這一方面離不開近年來這些城市中的文化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及劇院運營團隊的專業化管理,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三、四線城市的大眾文化消費訴求在不斷提升。
記者:在內容及品牌打造上,備受關注的旅游演藝存在怎樣的機會和挑戰?
潘燕:旅游演藝的興起與繁榮與我國旅游市場的發展壯大息息相關。這一市場發展經歷了從起步到快速推進的階段,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文旅演藝企業,推出了諸如“印象系列”“山水系列”“千古情系列”品牌。如果說之前旅游演藝行業呈現的明顯趨勢是追求大規模、大投資,那么在當下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從業者應當深入思考如何將演出資源與旅游資源更好結合,在形式、內容打造上應提倡小而美,而不是重形式、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