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每當星辰變幻時」在深圳正式開幕!該多媒體藝術展自開展以來便成為深圳網紅打卡地,今天數字展示在線編輯也背負著眾多同事朋友的殷切期待前去探店。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探店的成果吧!
《知覺之門》
腦神經科學原理,儀式感的開場白
概念取自赫胥黎的同名經典作品。在進入展覽的開始,伴隨著呼吸心跳聲,引領著人們通向那扇穿梭意識維度的知覺之門。黑暗盡頭將開啟一場充滿未知和不確定的感官之旅。
原理來自于腦神經科學以及醫學催眠手法,用隧道和情緒暗示讓人們的腦電波進入θ波段,激發活躍潛意識。
同時這也是格羅夫所提出的“圍產期理論”,象征著從子宮到出生的這一條我們出生時候經過的產道,讓人們回到感知的原點與自己在一起的狀態。這在榮格的原型理論之中被稱為是“個人英雄之旅”的最初雛形。
穿越生命最初的儀式,它引領人們連結外部世界與自我的內心。
《夜光叢林》
還原《阿凡達》場景,多維感官體驗,機械裝置
無論是古埃及的“生命樹”,古希伯來文化里的“Cabala之樹“,亞馬遜森林的古老智慧,甚至是電影《阿凡達》之中象征著祖祖輩輩記憶信息傳達的那棵靈魂之樹,所有文明的源頭都在用千絲萬縷的植物神經隱喻著一種看不見連結著集體意識網絡。
萬物是相連的一個有機生命體,植物是有神經電動的單位,它仿佛就是這個星球的神經網絡一樣去傳遞信息,把過去現在與將來的線性時間里的記憶、情緒與認知都連結在了一起。
正如印第安部落的古老寓言那樣“ 所有膚色的子民都重聚在生命之樹下,全人類將重新成為一個圓,那一天,我們將延續’萬物生靈為一’的智慧領悟。”
我們嘗試用這個作品來啟發大家重新審視全球化語境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對于自身所處的位置,關于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思考,呼喚對于我們生命源頭的敬畏,以及對于”意識“的探索與認知。
《流》
2018英國流明數字藝術大獎lumen prize提名
這個作品從大自然各種不同形態的“水”獲得靈感,它們在流動中變化,互相影響,激發了我們對于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聯系的思考。
生命中的互相作用如同水的漣漪擴散,所有人都不是孤立割裂的存在,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的一個整體,每一個點點滴滴的舉動,都在彼此之間有著深遠的影響。正如John Donn的詩說的那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生命是流動著不斷變化的,萬物皆是一種流動,一切藝術都是“Flow Art”(流動藝術)。在流動之中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本質,它是它猶如中國傳統樸素的道教思想中所說的“順勢而為”的宇宙大道,它是從“無”到“有”,又從“有” 到 “無”的此消彼長,是天地之間元亨利貞能量流動不息。
我們用這個作品試圖讓觀眾去感受“順勢而為Go with the flow)”的藝術,從而去體會生命能量的流動,由此及彼地傳遞下去,萬物是一體的,我們彼此相連。
《覓象》
取材中國漆畫的審美意象;沉浸式audiovisual作品
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最后再次“見山是山”,停止頭腦中的評判與分析,純然去感受到萬事萬物原本單純的樣子,這就是禪宗的方法論。
思考當前社會結構轉型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面對當下整個人類意識行為以及精神性的訴求,我們用一個儀式感強烈的、取材自中國傳統漆畫的沉浸式音畫互動空間來引導人們進入一個自發性冥想的體驗,讓觀眾在感受到畫面中寫意山水線條流動之中去體驗能量本身,喚醒內在感知力與對生命本身的敏感,為觀者傳達一種精神的啟迪與美學洗禮。
以漆為材,以山水為情,數字為媒介,追求創作一種關于生命、時空以及東方靈性哲學“天人合一”的靈性場域。
《浮游生物》
全息投影技術,體感偵測技術,拍照打卡網紅景點
茫茫宇宙中,每個人、每顆孤寂星球都是“浮游生物”。
《流動的城市》
影像跟隨音樂變化
萬事萬物都有生命,這個生命并不是我們理解的”有機體“的表面含義,而是其流動的本質,一切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一朵花的生命是幾天,人的生命有幾十年,山峰巖石的生命有幾億年,生命周期是以“新陳代謝”的速度被我們感知到的,這些生命加在一起的總和,就是我們朝夕相處與之共生的生態環境。
現代文明根植于城市環境,因此我們所熟悉的風景也不再是河流山川,而是高樓建筑,我們眼前風景的新陳代謝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讓人懷疑腦海中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對我們周遭的環境是否還能在現實中找到憑證來確認記憶的真實性。
編寫的程序會使畫面中的建筑進入一個解構到重構的過程,圖案會用線條和粒子構成城市建筑,對城市進行重構,解構,迭代。
《深空》
徜徉于星空,步入自我的內心深處 .
致敬每個人心中對于宇宙星辰那永恒的鄉愁,為深陷紅塵的我們獻上頭頂一片燦爛星空
《你眼中的永恒》
AI人工智能藝術,啟發孩子感官想象力
“感知”這個詞語Perception意思是“interpretation of sensory information”即我們的頭腦思維對于感官信息的轉譯,而我們人類每天接收的外界信息有80%來自于視覺,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雙眼捕獲的信息。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在其他事物眼中,這個世界會是什么樣的?
在這個作品里我們教會計算機去看這個世界,然后去觀察計算機眼中的世界的樣子。它由人工智能模擬這個過程,一切可以被采集的視覺元素都將轉化為人工智能AI處理的信息,經過算法的轉譯,變成海邊的日出與日落的景象,正如法國詩人蘭波寫“永恒就是太陽與大海的互相交映”(Eternity,It is the sea mingled with the sun)。
我們試圖通過這個作品來啟發人們特別是孩子們無限的感官想象力,將日常所見的平凡事物轉化為直觀的美學體驗,啟發人們建立與自然之美的鏈接,引發“人工”與“大自然”之間平衡的深度思考。
《無相之象》
鏡面像素屏硬科技亮點,打破時間空間的常規認知
“無相”這個概念最初來自于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 在佛法里“絕真理之眾相名無相”。我們在這里取了“恍惚”的幻境以及萬物本質無相之意。
這個作品打破了日常經驗里對于時間空間的傳統認知,也同時暗示著平行宇宙。在這里遇見無數個自己,也可能在幻象中迷失自己--Less ego is more,當我們放下“自己”存在感的執念之時,意味著另外一種遼闊的可能性,讓我們進入自己內心世界去探索更為豐富的浩瀚星辰宇宙。
《宇宙之瞳》
數學之美,穹頂Mapping,回歸宇宙源頭的美學體驗
曼陀羅、唐卡里的壇城、教堂的彩繪玻璃窗,古埃及的生命之花、以及神圣幾何…幾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里都用數學分形的方式解釋了宇宙。數學,是宇宙源頭的語言。
這個作品用穹頂Mapping投影的方式讓人們用直接的經驗去感受數學之美,賦予觀眾以沉浸式的體驗,富有儀式感的場域設計讓人有如置身于一個迷幻藝術的殿堂的神殿。這種與日常體驗有著巨大差異的視覺同時也破除著觀眾頭腦思維所依賴的對于世界的認知模式,隨之進入思維減弱而潛意識活躍的“冥想狀態”,從而得到身心徹底的舒緩放松與療愈。
如了,展項的介紹就到這了,整體來說還是一個很不錯的新媒體藝術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下,放寒假了,小朋友也借此機會感受一下未來科技。
《每當星辰變幻時》
展覽時間:2018.12.23 -2019.03.10
展覽地點: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創意園 - 燕晗高地二層
開放時間:10:00a.m. - 20:00p.m.
(展期內除閉館日均可入場參觀)
【票價】
兒童/學生票:¥88
工作日票:¥108
通票¥128
【購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