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湖南迎來了旅游旺季,各地特色鮮明的旅游演藝成為游客深度了解當地文化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湖南旅游演藝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張家界《天門狐仙 新劉海砍樵》《魅力湘西》、鳳凰《邊城》等老牌旅游演藝持續火爆,以寧鄉《炭河千古情》為代表的新型旅游演藝強勢崛起。隨著一大批優質旅游文化演出的常態化,湖南旅游業的文化內涵不斷提升,不僅留住了更多游客,傳承了湖湘記憶,成為城市的文化新名片,也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推出多元旅游演藝產品
《炭河千古情》
7月25日晚,在長沙寧鄉炭河古城,大型歌舞秀《炭河千古情》迎來了當天的最后一場演出,擁有2200余個座席的劇場內難尋空位。寧鄉炭河古城是我國唯一的西周文化主題公園,作為景區的核心項目,《炭河千古情》以西周王朝燦爛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國之重器“四羊方尊”的傳奇故事為主線,再現了3000年前商周時期武王伐紂的故事。演出運用先進的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和上萬套舞臺機械,營造出360度全景劇幕,300余位演職人員在水、陸、空三維立體空間傾情演繹。“當演員從觀眾后方飛下來,當舞臺上瀑布飛瀉,古老的炭河里文明與現代高科技絢麗碰撞,驚艷的視覺效果為游客感知寧鄉文化留足了想象空間。”寧鄉市炭河古城文化旅游投資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譚文杰介紹說,“根據當天的游客量,周一至周四每天演出1至4場,周五至周日每天演出4至7場。”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在韶山,湖南首部紅色實景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以毛主席的偉大一生為題材,完整闡述了他在革命歷程中艱苦奮斗、為民、務實等作風。這臺演出首度使用中國版圖舞臺設計,投影面積是中國實景演出多媒體投影面積之最,達到世界上少有的頂尖技術和視覺震撼效果。國內最大范圍的觀眾席整體移動技術,使劇情“真實”地再現于觀眾身旁。
《天門狐仙》
開創湖南山水實景演出先河的張家界《天門狐仙 新劉海砍樵》,依托天門山的高山峽谷地形,取材中國經典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自2009年上演以來,歷經10年紅火依舊,一度在游客中引發了一股“不為山水為狐仙”的潮流。
《桃花源記》
去年9月,閉關3年的常德桃花源景區重新開園,推出了一部浸入式溪流漫游實景劇《桃花源記》。演出在秦溪兩岸長達4.6公里的地段打造了18個場景片段,近400位演員以水為媒,高度還原陶淵明筆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觀看這場演出的過程中,感覺我們就是武陵漁郎。”來自廣東的游客鐘先生感慨。截至目前,實景劇《桃花源記》已演出120余場。
生動呈現湖湘文化元素
大型森林實景演出《邊城》
“獨具創意的旅游演藝不但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還把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歌舞文化、節慶文化等帶入市場,不斷提升了旅游產業的文化含金量,延伸了產業鏈條。”邊城藝術團團長陳玲說。她介紹,鳳凰古城的森林實景演出《邊城》改編自沈從文的同名小說,舞臺上100余位演員身著特色銀飾苗服,手持蠟染布,對唱苗家情歌,生動再現了湘西的民俗、民樂、民情。“我們將湘西獨有的民俗文化與巫儺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讓觀眾通過這臺演出全景、深入地領略湘西文化。”陳玲說。
實景劇《桃花源記》中,包括捕魚歌、擂茶歌、送親歌等6首原生態歌曲皆取材于當地,并由非遺傳承人演唱錄音而成。《魅力湘西》全景呈現了土家族、苗族、白族、瑤族、侗族等湘西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沅陵縣以借母溪山水為舞臺打造的《狃子花開》在演繹“狃花(典妻)文化”的同時,還將國家級非遺辰州儺戲、省級非遺沅陵山歌號子,通過盤木號子、采茶歌、山歌小調等表現形式植入表演當中,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借母溪文化旅游的獨特魅力。
有效拉動景區文化消費
在韶山,瞻仰毛澤東銅像、參觀毛澤東故居、品嘗毛家菜,曾是游客的“老三樣”。自2014年《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公演以來,演出場次逐年遞增,2017年演出達到270場。在這臺實景演出的推動下,韶山旅游正從“半日游”“一日游”向“過夜游”轉變,游客人均消費明顯提高。
《狃子花開》
在沅陵借母溪,56名村民變身《狃子花開》的演員,為游客演繹當地文化,實現就業增收。“將旅游與扶貧融合發展,讓風景和文化變成金山銀山。”沅陵縣委書記欽代壽說,實景劇《狃子花開》融文化與旅游于一體,既打造了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同時又通過村民參演、景區貧困戶分紅等方式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7月3日,正值寧鄉炭河古城開園一周年。這一年,景區累計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營業收入破1.6億元,《炭河千古情》演出1000余場,刷新了湖南省大型旅游演出年演場次和觀眾數量兩項紀錄。
《魅力湘西》
張家界《魅力湘西》18年來常演不衰,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萬人次,門票收入近1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超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