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同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同時也作為3月17日“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期。
地球上的水域面積占了三分之二,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航海事業密不可分。我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在中國的國際貿易中,90%的貨物通過海運完成,我們中國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航海大國。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全國性的法定活動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漁業、船舶工業、航海科研教育等有關行業及其從業人員和海軍官兵的共同節日,也是宣傳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識,增強海防意識,促進社會和諧團結的全民族文化活動。
節日當天,中國籍民用船舶、中國航運企業擁有或經營的非中國籍船舶都要掛滿旗,我國航運、港口、船舶代理、海事、救助、水運工程等涉海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校,也要懸掛旗幟以示慶祝航海日,除在限制鳴笛特殊水域或在港作業的船舶外,中國籍民用船舶、中國航運企業擁有或經營的非中國籍船舶還要統一鳴笛1分鐘。
▼船舶掛滿旗并鳴笛1分鐘
鄭和下西洋
六百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舟師七下西洋,拉開了人類走向遠洋的序幕。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與抵達國家和地區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達伽馬的遠洋航行時間早了半個多世紀。當代美國史學家路易斯·利瓦塞斯這樣評論:鄭和船隊在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
▼《曉說》中對鄭和的父親鄭芝龍的講述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還在于把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交往推向了高峰,為東南亞地區的繁榮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東南亞許多國家都舉行了紀念鄭和的活動,如馬來西亞首度發行以鄭和事跡為題材的紀念郵票,以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及馬中交往六百周年,新加坡旅游局舉辦“鄭和文化村”活動。
為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海洋文化主題建設從文化宣傳和科普教育兩個方向展示給大眾,和氏設計營造在設計的海事主題展館中,力求展示海洋軍事文化,海洋經濟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對海洋自然災害的科普宣傳。在宣傳上把海洋循環經濟意識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引導公眾認識海洋、親近海洋、保護海洋。
▼張家港海事局展覽館
▼南通海事局展覽館
▼上海海事局展覽館
▼東海救助局展覽館
在展示上,我們不但把海洋漁業、海洋民俗、海洋旅游、海港文化、海洋軍事文化等內容結合起來,更在主題輸出上體現地方特色海洋文化品牌,豐富展館的文化內涵。
海事局作為保護藍色海洋和國門的中堅力量,在繼承和發展海洋文化的基礎上,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強而有力的支持。而我們的民眾也正是在這些海事局展覽館中,見證我國在海洋領域不可動搖的大國地位以及強大的海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