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金沙遺址是位于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一處商周時代遺址,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
是我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它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不同階段。
已有的發現證明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華夏文明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謎找到了有力的證據。
可以說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揭示了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
金沙遺址博物館內部游覽線路主要是由二樓展廳開始,依次向下進入一樓、負一樓等進行參觀,包含了第一展廳遠古家園、第二展廳王都剪影、第三展廳天地不絕、第四展廳千載遺珍、第五展廳,解讀金沙等。
2001年初春,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是四川地區繼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考古發現,也是新世紀開篇中考古最重大的發現,金沙遺址的問世如春雷乍響,再次揭開了古蜀王國迷蒙的面紗。金沙這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在一夜之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在這里,歷史的迷霧漸漸散開,古國的身姿緩緩顯影,3000年前一段輝煌的文明夢幻般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鎮館之寶
金面具: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同時期形體較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金面具,可能是附著在青銅或木質人頭像上使用。金面具的出土反映了古蜀文明發達的巫術、宗教文化,同時也展現了古蜀先民對黃金制品的崇拜。
銅面具:整器為一人面,以墨繪勾勒出圓眼和半圓形的嘴,并施以朱砂。此類器物為古蜀文化中首次發現。其人面形象與祭祀區出土的金人面形器以及玉璋上的人面圖案非常相似,推測應為古蜀文化中極具特殊意義的重要圖像。
太陽神鳥金飾:它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采用鏤空方式表現,內層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由四只飛鳥首足前后相接,四只神鳥圍繞著旋轉的太陽飛翔,中心的太陽向四周噴射出十二道光芒,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所以又被稱為"四鳥繞日",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環繞太陽飛翔的四只神鳥,反映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的"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經常使用的數字,諸如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表達了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