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收納歷史文物、彰顯文化底蘊的社會公共場所,博物館的一切藝術內涵都是依靠陳列展覽這樣一種形式來完成和體現的。雖然當前 社會隨著普通民眾文化修養的逐步提升,博物館事業愈發繁榮。但是對于廣大工作人員而言,其所要面對的,仍舊是博物館對于觀眾吸引力有限、觀眾難以長時間駐足的問題。鑒于此,如何認識這種現象,如何通過改進展覽陳列的方式提升吸引力、擴大博物館的知名度,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議題 。
當代博物館展覽陳列存在的問題
(一)陳列方式傳統,增加與觀眾的距離感
從陳列內容上來說,當前我國博物館所展出的文物大多屬于歷史文化范疇。因此在對其進行陳列時,多會按照文物所處的年代,以時間為線索 進行排列,中規中矩,缺乏新意。而且在對展覽物品進行說明時,多數情況下只是簡單羅列有關名稱、年代方面的信息,或者增添有關出土時間或 地點方面的內容,至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則難以得到體現。故而促使廣大觀眾產生一種對于文物來自歷史時空和文化背景上的距離感,無法從中獲取理想的知識。“參觀”就成了單純的 “觀看”,博物館失去了向廣大觀眾傳遞知識信息的職能。久而久之,觀眾也會對這樣的表達方式產生無趣之感。
昆蟲博物館
(二)推崇形式主義,忽視對于展覽品本質和內容的發掘
“形式主義”的展覽陳列方式, 與上文中所提到的內容有類似之處,都是忽略對于文物背景、內容更為精準、深刻的介紹。不過對比前者,“形式主義”更加注重對于布局陳列方式視覺效果的追求,一味要求設計上的精致和華美,偏執于讓觀眾領略外在感官上的沖擊,而無法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物本身上。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行為,歸根到底是在于博物館的相關工作人員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作為服務部門所應承擔的角色,所應履行的職責,過于看重自身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沒有將展覽的出發點置于廣大觀眾身上。
寶馬博物館
(三)觀眾參與度低,難以真正意義上產生對于博物展覽的興趣
“參觀”這樣一種行為,雖然是“看”這種動作為主要表達方式,但并不意味著其只是一種單純接受信息的行為。而對于當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而言,所謂的展覽陳列,只是一種展示行為,沒有考慮到觀眾的感受,也沒有將觀眾納入到“參觀”這種行為中來。如此觀眾就會自然而然地將自身與博物館割裂成兩個毫不相干的個體,無法親自體驗或者模擬情景參與其中,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效果 也可想而知。
▲順德李小龍博物館
當前博物館展覽陳列的改進路徑
(一)轉變思想認知,加強對于展覽陳列的重視程度
所謂的轉變思想認知,指的是博物館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展覽陳列對于實現博物館長遠發展的積極意義,充分認識到只有做好展覽陳列工作,才能實現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使命,實現其自身的價值與功能。對于博物館內的各類展品而言,在經過專家學者的研究鑒別之后,只有通過陳列展覽這樣一種形式,才能出現在廣大觀眾面前,展現其內在的風華與價值。出色的展覽陳列方式不僅能夠提升整個展覽的品位,強化其主題,還能升華展覽的內涵,讓其作為整個博物館的中心環節,成為構建博物館與社會民眾文化關系的重要紐帶與橋梁。
(二)豐富展覽形式,提升觀眾興趣和關注度
溫縣小麥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牽星過洋——萬歷時代的海貿傳奇
對于廣大觀眾而言,博物館對其的吸引力主要來自于所陳列的展品。因此博物館可以通過觀眾所喜愛的展覽形式,還原歷史情境,讓觀眾在21世紀的今天通過講解員生動的描繪、通過各類輔助設施的渲染,走進文物所誕生的歷史背景,感受真實的歷史時空。通過現代化高科技的引進,讓為歷史所封印的文物再次擁有生命力,讓觀眾可看、可讀、可觸、可感。
同時,博物館還可以根據所展 示展品的主要背景設置出一定的展覽主題,充分考慮展品本身來自性質、內涵、顏色、大小以及質地方面的特點,巧妙地搭配燈光、展柜、底座,將其內在與質地完美地表達和體現出來,讓展品其形式與內容、外在與內涵得到高度的體現和內在的統一。
此外,博物館方面還可以考慮開發有關展品系列的相關衍生書籍和文物知識、宣傳手冊、音像制品等,從而實現對于展覽和博物館的二次宣傳。可以基于展覽主題,舉辦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活動,讓廣大觀眾參與其中,進一步發掘其對于文物展覽和歷史文化的興趣及關注度。還可以利用電視、廣播以及自媒體平臺等第三方媒介,廣泛宣傳關于博物館所要展出的各類展品信息,提前介紹相關展覽的內容及文化背景,起到宣傳博物館、提升社會關注度的作用。
(三)適當展開參與性、體驗性展覽內容
博物館方面可以考慮適當開發和采取具有一定參與度和體驗性的活動內容,將其與普通陳列相結合,讓觀眾從視覺上欣賞到美輪美奐的展品之余,還能動手獲得親自參與的機會,親身體驗潛在的展品背后的文化歷史背景,從而實現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生動、形象而直觀的體驗和認知過程。比如多功能設備放映、3D情景模擬等等。
有關專家學者研究表明,人類對于文化知識的接受,最為理想的方式就是參與到對知識和文物情境的體驗過程當中,這樣掌握到的知識會更加有趣,印象也會更加深刻。與此同時,這樣的方法,還能讓觀眾對博物 館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有所感悟、有所啟迪。
結語
作為社會公共文化范疇的一部分,博物館不僅對社會承載著文化方面的職能,還承擔著教育的功能與作用,而博物館內諸多栩栩如生、又蘊含著一定社會歷史文化意義的展品要想出現在廣大觀眾面前,就必須通過展覽陳列的方式,必須通過這樣一種步驟與手段,帶領廣大觀眾穿越歷史和文化的情境,去感知曾經發生在展品背后那所有不為人知或者已經塵封歷史的故事與典故。
而要想實現這一切,對于博物館的廣大工作人員而言,首先就要充分認識到展覽陳列的重要性,認識到其對于生成和彰顯文化價值的重要意義;其次要構建豐富的展覽形式,提升廣大觀眾對于展覽的興趣,對于文化知識探索求知的樂趣;最后還要采取一定的體驗和參與模式,讓觀眾感官相結合,豐富體驗內容,從而實現對于知識的學習和素養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