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不僅廣泛地應用在科技尖端行業,也正在為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煥發活力。
今天我們將呈現給大家“智慧博物館”,來看看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么樣的?
一座城市的博物館是展示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館也經常成為市民游客游覽的熱門景點,但很多時候, 一些藏品做不到不斷地展覽展示也很難滿足人民群眾的欣賞需求,現在,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令博物館的展覽展示有了更多的渠道,讓文物可以真正地活起來。
“懸浮”在我們眼前的珍貴藏品,是通過對文物空間數據采集和各種算法形成的高精度三維模型,不僅可以360度旋轉,還可以放大欣賞到紋飾、顏色等細節,就連佛像上雕刻的發絲都能百分百還原。
現在,公眾在廣東省博物館、白云機場海天走廊都能欣賞到這些三維文物展示。看完館藏文物,甚至可以身臨其境到古建筑中走走。通過數字化實體建模把陳家祠古建筑群進行全方位的展示,一般游客去到陳家祠,屋頂上的磚雕、灰雕是很難看到這些細節,通過這個系統可以瀏覽很多細節和了解文物背后故事。
近年來,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在博物館的展陳、服務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業界普遍認為,中國博物館正進入智慧時代。作為國家文物局首批六家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之一的廣東省博物館,經過一年多的智慧化建設,目前運用電子票務、虛擬參觀、數字導覽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實現了從展覽、管理到服務的全面提升。
在博物館外,普羅大眾發現身邊的文物,現在利用手機拍照功能和小程序,就能建立自己的“藏品”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