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奧會剛過去不久,閉幕式精彩絕倫的“北京8分鐘”驚艷世界,被大家津津樂道,通過媒體介紹,我們知道這場表演使用的最重要技術之一就是“虛擬仿真技術”。那么在“虛擬仿真”的“北京8分鐘”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技術秘密呢?虛擬仿真技術在國內又有著怎樣的應用前景呢?本期邀請韓國冬奧會“北京8分鐘”虛擬仿真技術開發團隊的負責人,也是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書記、校圖書館館長丁剛毅教授為我們作詳細解讀。
美輪美奐的“北京8分鐘”是由輪滑選手排列隊形完成,二十四位滑冰選手變換著隊形,用輪滑編織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光影在他們舞動的身姿間交錯,在冰面上留下了絢麗多彩的痕跡……這一切的背后,是主創人員六個月的心血凝結,而虛擬仿真預演系統和二維排練系統則為“北京8分鐘”完美呈現立下了汗馬功勞。平昌冬奧會上,“北京8分鐘”節目獲得了全世界好評!
什么是虛擬仿真技術?虛擬仿真又稱虛擬現實技術或模擬技術,就是用一個虛擬的系統來模仿一個真實狀況的技術。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仿真技術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成為繼數學推理、科學實驗之后人類認識自然界客觀規律的第三類基本方法,而且正在發展成為人類認識、改造和創造客觀世界的一項通用性、戰略性技術。
至于對本次冬奧會虛擬仿真技術應用的介紹,要從“北京8分鐘”最初設計階段說起。丁剛毅教授在活動現場為觀眾播放了一段“北京8分鐘”最初形態的電子模型視頻,后來我們在冬奧會現場看到的二十四位運動員滑在冰面上的圖形和線條,則都是由視頻中模型的數據再投射到現場而完成的。根據虛擬仿真技術的數據抽取、建模甚至北斗定位數據,再經過技術人員與張藝謀導演的實時對接,最終為我們呈現出精彩絕倫的視覺效果。
呈現在計算機上的場面效果預演過程聽上去簡單,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完成預設目標就變得困難重重。由于虛擬仿真技術團隊是負責實現構想而非創造構想的人,團隊的工作要隨著導演對現場排演效果的一次次推翻而不斷更新,丁剛毅教授的團隊經常需要在一兩天內寫出新的代碼、做出新的模型,其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都可見一斑。
報告結束后,丁剛毅先生與現場聽眾積極互動,給大家的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解答。
首都科學講堂同期實現在北京時間、一直播平臺和京學網的在線直播,據初步統計,本期講堂超過7萬人(次)在線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