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onxa Rodà在其微博上發表的文章《“博物館與網絡”會議聚焦未來趨勢》總結了美國博物館與網絡協會(Museums and the Web)2017 年年會探討的博物館未來發展的十大趨勢:
可及性
正如國際專家西娜·巴赫拉姆所言,在所有項目的一開始,就應當考慮“包容性”(inclusion)的問題。2017 年“博物館與網絡”會議推出一項新舉措——包容性設計孵化器,通過把項目發布在這個平臺上,就可以獲得關于可及性的建議。
更加注重用戶體驗
把用戶(觀眾) 置于博物館工作的中心,這意味著博物館視角的巨大轉變,從機構或博物館的知識與內容轉向觀眾的需求和期待。如果要根據觀眾而量身定制博物館的內容和體驗,那么博物館就需要更多地了解觀眾,不僅包括觀眾的統計數據,還有他們的興趣、動機和行為。
內容策略
內容是關鍵,它能夠讓藏品具有更廣泛的可及性,吸引新的觀眾,提升參觀體驗和質量。為了吸引用戶,博物館創建了各種各樣的平臺和渠道,在為這些渠道和平臺提供大量內容時,博物館可以通過完善的內容規劃、創建和管理過程為觀眾提供有意義的、前后一致的、以用戶為導向的內容。
浸入式講故事的方法
關于浸入式的講故事,會議創建了一個相關的實踐討論專區。Madpixel公司采用互動式講故事的體驗,同時還配有高清的圖像。
應用程序
博物館的應用程序還有發展的空間。盡管現在應用程序鋪天蓋地,而且用戶不愿意僅僅為了一次博物館參觀而下載一個應用程序,但是現實表明,如果設計精美、內容可及并提供附加價值,那么觀眾樂于通過應用程序來欣賞博物館的內容,并與之進行互動。當然,手機應用程序面臨許多挑戰“,室內定位”技術還需要改進。
仍然需要數字化戰略
盡管最理想的狀態是把數字化戰略融入到全球博物館戰略之中,但是現在普遍的共識是在宣傳的最初階段就需要著手項目的數字化部分。博物館需要數字戰略來鋪設一條清晰的發展道路,從而指導機構的數字化變革。
數據分析
大數據和數據分析正影響著博物館的一些重要成果(或結果)。它既是文化上的變革,也是技術上的變革,將給文化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方位地收集數據并分析數據,能為博物館提供一些真知灼見,讓博物館改進服務效果。
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正在蓬勃發展,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實現更有深度的內容和令人難忘的體驗。虛擬現實提供了一種新的觀眾參與方式,具有很大的潛力,可用性在不斷提升。要讓虛擬現實提供有意義的浸入式體驗,關鍵還是在于內容和情境。
青少年觀眾
許多項目都聚焦這一重要的觀眾群體。比如,芝加哥藝術學院開展的一個項目“旅程定制”(Journey Maker),提供數字化與親身實踐相結合的良好體驗。青少年觀眾可以在觸摸屏設備上設計他們自己的博物館參觀之旅,然后按照自己的設計路線,參觀博物館的展廳。
開放性
“把開放作為默認設置”是許多人渴望的目標,人們希望博物館為研究和信息獲取提供開放的途徑,激發觀眾發現新的知識,并鼓勵公眾參與。至少對于國有博物館來說,開放性的內容是博物館的一項職責,也是公眾的一項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