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承擔著傳承歷史、教化于人的社會責任。當今,在民族復興、文化復興的道路上,博物館更應該充分利用其自身資源優勢搞活展陳,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如何發揮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博物館的展陳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突破博物館一定要展陳館藏文物的理念
一般情況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館藏優勢,博物館基本陳列也是基于館藏文物優勢策劃布置的。而一些中小型博物館存在著館藏文物不夠豐富、不成系列的實際情況。
因此,為了搞活博物館陳列,可以探索突破展示館藏文物的局限,采用館藏文物外的其他藏品來展示某地、某項社會生活甚至全國性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我們可通過禮儀書籍、禮儀示意圖等來展示我國傳統的飲食禮儀、宗廟祭祀禮儀、婚慶禮儀、奉茶禮儀等,讓公眾從中體驗我國禮儀之邦的魅力,實現用禮儀規范人們的言行、維護社會秩序的現實意義。
二是突破憑借單個博物館力量搞展覽的理念
中小型博物館應該樹立“博物館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展陳上探討合作共贏的模式。
比如把多個博物館零散分布的藏品整合起來說不定就是一個極具教育意義的成功展覽。
另外,不同博物館相同相近的展品也可以聯合起來搞展覽,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博物館藏品會有明顯的地域特色,這些不同地域的同類器物整合對比進行展示,可以讓觀眾從中領略古代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體會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
這樣整合起來的展覽對每個參與進來的博物館來說都是原創展覽。這些展覽可以在參與進來的博物館之間輪流展出,最大程度上發揮博物館藏品的社會價值。因此,博物館間的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應該成為我們今后博物館展覽展示努力的方向。
三是突破博物館人辦展覽的思路
展覽是博物館策展人基于對館藏品認識的積累和研究的成果。除此之外,在展陳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試著將籌備展覽的思路加以拓展,由博物館人辦博物館展覽逐漸向博物館人和社會人、各部門聯合辦展覽的方向轉變。
在博物館籌備展覽的時候,可以預留一部分的策展計劃面向社會公眾、各職能部門進行招募,從中梳理出適合博物館性質和場館要求的展覽納入到博物館展覽計劃之中。
在籌展過程中,博物館可以從業務方面加以指導,幫助其完成展覽的布置。在博物館總攬全局的一定自由空間內豐富陳列展覽,使展陳內容滿足不同層面社會公眾的需求,使博物館的社會效益更大程度上得到發揮。
四是推進展陳的館際交流,使展陳的社會效益盡可能延伸
博物館的展覽越豐富,輻射的觀眾面越廣泛,博物館發揮的社會效益越明顯。對一座中小型博物館來說,推出一個展覽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在展覽的展期結束后,不妨考慮讓它換個地方繼續發揮作用。一個展覽在本地展出可以展示地方文化,交流展出可以傳播地方文化。
目前,博物館的展陳要求有一定的更新頻率,尤其臨時展覽往往展期很短,半年幾個月甚至有的展覽展期以天計。由于展期短,受眾面也相對較窄,影響展覽社會效益的發揮。
同時,較短的展期與前期籌展時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投入也不成比例,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用這些展覽進行館際交流展出,進一步延伸展覽的社會效益,無疑是博物館搞活展覽很好的選擇。
五是做好展覽的數字化,拓展展示的時空
在網絡時代,數字化是展覽全面發揮作用的方向。博物館陣地性的展覽是需要觀眾來到博物館才能看到的。那些沒有時間或者是不方便到博物館參觀的潛在觀眾就有可能和優秀的展覽失之交臂。
如果把博物館展覽進行數字化,上傳到相關網絡空間進行展示,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博物館的展陳,一定程度上會滿足某個方面潛在觀眾的需求,也能進一步彌補中小型博物館展示空間和展示時間的不足,從而讓展覽更加深入人心,發揮更大價值。
總之,在信息高度發達、公眾文化自信逐漸崛起的今天,博物館從業者應該順應時代、突破理念、整合資源、不拘一格讓博物館展陳活起來,讓藏品、讓歷史通過博物館的展陳走向社會公眾,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