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記者從市政府獲悉,西安市印發《西安市特色小鎮總體規劃(2018—2021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西安市特色小鎮建設的發展思路及目標,提出10大類特色小鎮分類發展和布局導向,并提出特色小鎮體制機制創新建議。
已形成首批32個創建對象
西安自2017年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以來,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研究制定特色小鎮建設指導意見,明確重點產業類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特色小鎮健康有序發展。目前,全市已開展兩批特色小鎮申報工作,共形成70余個申報對象,其中32個已列入首批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第二批正在積極申報之中。其中旅游文化和健康養生類數量較多,航空航天、先進制造、商貿物流等迅速崛起,信息經濟、金融基金、科技創新等正在形成新的熱點。
這些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對于西安市加快產業集聚轉型,促進擴大有效投資,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城市功能和競爭力的作用正在加快顯現。
西安具有發展特色小鎮的基礎
加快特色小鎮建設,西安將力爭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將成為西安經濟轉型創新的重要抓手,省市共建大西安的重要抓手,也是西安強化要素集聚集約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重要抓手和西安建設內陸開放發展新高地的重要抓手,此外,特色小鎮還 能夠成為西安應對消費崛起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抓手。
特色小鎮將定位于西安最有基礎、最有特色、最具潛力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鏈高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市場升級、消費升級同步。特色小鎮是西安提升政府服務品質的先行區,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要求。
特色小鎮建設仍需解決共性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特色小鎮建設全面發揮西安硬科技、區域中心、歷史文化、空間等多元優勢,賦予了特色小鎮建設更多自主創新、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發展氛圍和發展機遇。
但是,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例如認識尚未統一、布局功能有待完善、產業定位偏低、管理體制有待理順和同質化競爭普遍存在等。
《規劃》要求,下一步,我市特色小鎮發展焦點在于科技創新,熱點在于軍民融合,亮點在于歷史文化,重點在于構筑產業價值鏈,難點在于取舍“職住平衡”,要點在于激發社會活力,真正發揮特色小鎮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社會轉型提升的引擎作用。
特色小鎮建設將構建“一區三圈”總體布局
12月5日,記者從市政府獲悉,依托全市特色小鎮申報及創建對象布局,結合全市資源分布、產業分布、基礎設施分布情況,我市將構建形成特色小鎮“一區三圈”總體布局。
構建“一區三圈”總體布局
西北生態養生小鎮潛力區。以西咸新區為支撐的西北區域,具有較大的空間優勢,有望通過重大項目引進,打造一批前景看好的特色小鎮。
東北航空主題小鎮集聚圈。依托東北部用地空間相對充足,航空產業初具規模的發展條件,重點布局建設航空航天,以及相關科技創新類型的特色小鎮。
中部高端特色小鎮集聚圈。中部地區資源和產業發展基礎整體較好,具有特色小鎮發展的人才、資本、信息、交通等多元高端要素集聚優勢,未來可發展信息經濟、金融基金、先進制造、科技創新等多元化特色小鎮。
西部科技創新小鎮集聚圈。以西咸新區為重點的西部區域,目前已經集聚了如西工大翱翔小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智慧學鎮、硬科技小鎮等一批科技創新類小鎮,凸顯其在技術領域發展的特色優勢,未來有望進一步發展科技及其相關的信息、商貿、金融等類型特色小鎮。
小鎮創業人才實行優惠政策
同時,我市特色小鎮建設將進一步完善五大功能。建設開放式“小鎮客廳”和專業化“眾創空間”,并加強景區化服務管理,完善貼身式社區服務,推進標準化基礎設施提升,還將支持有條件的小鎮實現微信公眾號全覆蓋。此外,《規劃》要求特色小鎮建設要創新投融資機制,推廣“政府+企業”的投資運營模式和特色小鎮PPP項目庫,建立特色小鎮與金融資本對接機制,鼓勵特色小鎮項目境外直接融資。按照集約節約要求,充分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塬地、緩坡等布局建設特色小鎮,實行動態監測和動態供地。建立特色小鎮項目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加快審批速度。
西安市還將對列入全市特色小鎮重點創建和培育名單的,給予一定的項目前期策劃和規劃編制費補貼。市級特色小鎮在創建期間及驗收命名后,其規劃空間范圍內的新增稅收收入市、區(縣、開發區)兩級留成部分,前3年100%、后2年50%用于支持特色小鎮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色小鎮創業、創新、就業的,可優先享受人才引進和創業創新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對特色小鎮亟須的領軍人才、特殊人才,實行“一人一議”“一人一策”。加強特色小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小鎮“居民”提供優質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