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西安市政府印發《西安市特色小鎮總體規劃(2018—2021年)》,明確西安市特色小鎮建設的發展思路及目標,提出10大類特色小鎮分類發展和布局導向,并提出特色小鎮體制機制創新建議,規劃期限為2018—2021年,展望至2025年。
西安自2017年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以來,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研究制定特色小鎮建設指導意見,明確重點產業類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特色小鎮健康有序發展。目前,全市已開展兩批特色小鎮申報工作,共形成70余個申報對象,其中32個已列入首批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第二批正在積極申報之中。其中旅游文化和健康養生類數量較多,航空航天、先進制造、商貿物流等迅速崛起,信息經濟、金融基金、科技創新等正在形成新的熱點。
根據規劃,至2021年,全市分批培育和創建50—100個特色小鎮,其中,10個左右特色小鎮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2—3個特色小鎮產業能級達到千億級,6—8個特色小鎮產業能級達到500億級,10個以上特色小鎮產業能級達到100億級。
《規劃》提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內,西安擬重點建設和發展旅游文化、信息經濟、商貿物流、金融基金、先進制造、航空航天、科技創新、健康養生、現代農業、歷史經典等10類產業為核心的特色小鎮。
其中旅游文化類著重建設兩類旅游文化類特色小鎮,一類是面向中遠途游客市場,通過深度挖掘漢唐、先秦、佛教、紅色文化等獨具西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化、國際化的旅游文化特色小鎮;另外一類是面向本地和周邊養生養老市場,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醫養結合”“旅居結合”機構,打造品質化、專業化的養生養老特色小鎮;金融基金類重點發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能源金融、綠色金融等特色領域。
特色小鎮原則上3年內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以上(不含商業住宅和商業綜合體項目投資),其中特色產業投資占比不低于70%;鄠邑區、藍田縣、周至縣三個區(縣),以及金融基金、科技創新、旅游文化、健康養生、現代農業、歷史經典等特色小鎮可放寬至5年。改造提升類特色小鎮原則上3年內應完成投資額10億元以上(不含商業住宅和商業綜合體項目投資)。
《規劃》要求,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原則,鼓勵以社會資本為主投資建設,每個特色小鎮應明確投資建設主體,單個特色小鎮的詳細規劃由建設主體編制、報審和實施。創新特色小鎮考核評價制度,完善寬進嚴定、激勵先進、倒逼后進、淘汰落后的制度設計,構建公平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環境。
此外,《規劃》要求特色小鎮建設要創新投融資機制,推廣“政府+企業”的投資運營模式和特色小鎮PPP項目庫,建立特色小鎮與金融資本對接機制,鼓勵特色小鎮項目境外直接融資。按照集約節約要求,充分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塬地、緩坡等布局建設特色小鎮,實行動態監測和動態供地。建立特色小鎮項目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加快審批速度。
對列入全市特色小鎮重點創建和培育名單的,西安市將給予一定的項目前期策劃和規劃編制費補貼。市級特色小鎮在創建期間及驗收命名后,其規劃空間范圍內的新增稅收收入市、區(縣、開發區)兩級留成部分,前3年100%、后2年50%用于支持特色小鎮建設。
特色小鎮是西安提升政府服務品質的先行區,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加快特色小鎮建設,西安將力爭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特色小鎮定位于西安最有基礎、最有特色、最具潛力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鏈高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市場升級、消費升級同步,成為西安經濟轉型創新的重要抓手、省市共建大西安的重要抓手,也是西安強化要素集聚集約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重要抓手和西安建設內陸開放發展新高地的重要抓手,此外,特色小鎮還能夠成為西安應對消費崛起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抓手。
這些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對于西安市加快產業集聚轉型,促進擴大有效投資,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城市功能和競爭力的作用正在加快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