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屬單位:
發展全域旅游,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有利于推動旅游產業化發展,把本市旅游業打造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產業、擴大對外開放的形象產業、優化綜合服務的先導產業、建設幸福天津的民生產業。為加快本市全域旅游發展,做大做強本市旅游業,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精神,結合本市實際,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特色小鎮創建工程。
對照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加強對全市全域旅游發展的統一規劃布局和統籌開發管理。著力推進薊州區、和平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樹立全域旅游發展標桿。推動西青區楊柳青文化旅游小鎮、薊州區下營山野運動休閑旅游小鎮、寧河區潘莊齊心親子蘑法小鎮、津南區葛沽民俗文化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建設,通過挖掘特色、完善設施和升級旅游產品,促進小鎮產業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區功能深度融合,將特色小鎮逐步培育成為區域性旅游目的地。(責任單位:薊州區人民政府、和平區人民政府、濱海新區人民政府、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西青區人民政府、寧河區人民政府、津南區人民政府)
(二)實施全域旅游融合發展工程。
1.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完善“近代中國看天津”旅游品牌,進一步打造五大道、古文化街、意式風情區等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千年運河”特色旅游品牌,突出本市大運河深厚的文化遺產價值,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完善旅游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依托“運河—海河—渤海”實現“三水”聯動發展,將大運河天津段打造成為本市文化旅游的亮麗名片。提升“天下· 盤山”、“武傳奇”等大型特色演藝活動。依托天津文化中心、廣東會館、老城博物館、名流茶館等文博院館、演藝場所,打造以“近代中國看天津”為核心內容的系列演藝節目。(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
2.推動旅游與商貿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商務會展旅游,豐富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商業街區和海河沿線商業業態,發展特色餐飲、節慶活動等,以打造“夜津城”為主題,發展一批高品質夜間經濟示范街區,延伸旅游消費,努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業態多元、管理規范的夜間經濟發展格局。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活力,支持和鼓勵文化創意和老字號企業開發具有鮮明天津特色的旅游商品,制定出臺天津市旅游商品開發重點項目指南,舉辦天津市旅游商品大賽和創意設計大賽,加大天津旅游商品研發力度,增加旅游購物收入。(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有關區人民政府)
3.推動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托現代農業設施和旅游特色村發展鄉村旅游,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和影響力,發展一批主導產業強、生態環境美、農耕文化深、農旅結合緊、支撐體系完善的田園綜合體,培育一批“高顏值”農旅結合特色小鎮,打造一批“一村一品”旅游特色村,提升一批市級休閑農業示范村(點)。實施鄉村旅游幫扶富民工程,支持一批資源稟賦獨特、特色產業突出的鄉村旅游幫扶村,通過開發民俗體驗、傳統工藝、文化創意、養生養老等休閑旅游產品,發展一批精品客棧和民宿。(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財政局、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
4.推動旅游與工業融合發展。高效利用工業園區、工業展示區、工業歷史遺跡等發展工業旅游,持續打造航空、船舶、汽車、電子、紡織、手表、釀酒、醫藥等天津特色工業旅游產品。培育應大皮衣博物館、海鷗手表廠、榮鋼時代記憶紀念館、天津紡織博物館、天津天士力集團等標桿性工業旅游示范點,開發建設5個工業旅游商品銷售中心,提升工業旅游示范點質量,串聯工業旅游精品線路。(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人民政府)
5.推動旅游與體育融合發展。培育打造國家級體育旅游示范基地。辦好天津體育旅游系列活動,推動健身休閑旅游產業發展。依托北部山地戶外運動旅游休閑圈、東部海濱運動旅游休閑圈,重點發展冰雪運動、山地戶外、水上運動等體育旅游新產品、新業態。鼓勵將體育旅游與市民休閑相結合,建設一批休閑健身步道、自行車道、登山步道等體育旅游公共設施,鼓勵和引導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鄉村旅游區等根據自身特點,建設特色健身休閑設施。(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體育局、各區人民政府)
6.推動旅游與水利融合發展。鼓勵水利設施建設中融入旅游元素和標準,充分依托水域和水利工程,發展觀光、游憩、休閑度假等水利旅游。按照天津市水利風景區建設發展規劃,將景觀建設和水利工程相結合,推動水利風景區建設,形成布局合理、類型齊全、管理科學的水利風景區網絡。(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文化和旅游局)
7.推動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完善旅客交通出行體系,連通機場、車站、碼頭、市內重要交通樞紐、主要景區景點,完善旅游交通接駁體系。打造“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體系,完善航空、鐵路、公路、綠道等交通網絡,加強景區停車場建設,提高旅游交通服務保障水平。依托新投入和既有的車輛、場站等資源,將“村村通客車”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推廣精品自駕游線路。(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交通集團、公交集團、天津港集團、天津濱海國際機場、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鐵路辦事處、各區人民政府)
8.推動旅游與生態資源融合發展。按照全市生態保護規劃要求,以大生態保護為重點,建設完善一批生態旅游區。挖掘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綠色生態屏障區的旅游資源,優先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推出精品旅游線路。突出森林養生、山水休閑等主體功能,重點開發盤山、黃崖關長城、八仙山、梨木臺等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實施團泊湖旅游綜合開發工程,打造運河旅游觀光帶。推動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東麗湖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南湖綠博園的建設發展。(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
9.推動旅游與紅色教育融合發展。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發展紅色旅游,積極開發紅色研學旅行產品。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形成本市紅色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文化內涵,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在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和“實踐課堂”活動,在高校開展紅色旅游主題實踐教育活動,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委)
10.推動旅游與康體融合發展。推進大健康產業與旅游的結合,針對養生、養老、養心等健康旅游新需求,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旅游,繼續推進中醫藥特色健康旅游項目,加強對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管理和指導,探索中醫藥旅游融合發展創新機制。(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