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欽州市委副書記、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樸介紹,目前,位于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啟動北側園區扶貧特色小鎮項目啟動,園區總投資超過130億元,開發建設面積已達18平方公里,今年底有望達到23平方公里;共引進產業項目139個,總投資約1163億元。其中,10多個規;母呒夹g項目已相繼投產。
自2012年4月開園以來,經過6年發展,產業園區目前已初具規模,開發建設也進入產城推進新階段。在這過程中,以園區開發為契機,一系列的扶貧攻堅項目也得到了積極有序的推進,將農民征地搬遷和園區開發建設結合起來,用“共建共享”的理念開展扶貧工作和涉農改革。高樸表示,“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山野嶺,沒有路根本進不來。現在產業項目入駐投產,帶動了當地就業也切實地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比如,從2016年起,園區管委會就著力引導和鼓勵園區被征地群眾組建“股份合作社”,把群眾從過去的被征拆對象轉變為參與園區開發建設的主體。同年11月,丹寮社區以群眾入股的方式組建了丹寮社區興丹合作社,合作社注資210萬元成立廣西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榮丹勞務有限公司,負責實施合作社具體事務,參與園區項目的清表、平整等工作。截至目前,入社群眾人數已占當地總人口的9成以上,而合作社則已完成凈地場地平整工作1945畝,共計收益200多萬元。入股群眾獲得了分紅收益,也推動了園區開發建設的有序進行。農民韋蘭昌便是合作社中的一員,在此前的合作社分紅中,每人獲得分紅1500元,韋蘭昌祖孫三代一家共18口人,一家人共獲得分紅達27000元,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園區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實在好處,“合作社讓我們農民群眾真真切切得到了實惠!
比如,將安置工作從“補償性安置”轉為“經營性安置”,實現農民安置土地資產的資本化方案。以當地的紅樹林小區為例,紅樹林小區為農民安置房小區,小區規劃用地150畝,被劃分成三部分開發利用。一部分被建設高層安置公寓,每戶農民可得到若干套公寓房,可出租部分公寓獲利;一部分被用來建設工業社區綜合體,建設具有綜合社區服務功能的鄰里服務中心,失地農民可就近就業;還有一部分則用于入園企業職工集中居住區建設,由管委會和社區群眾合作開發。此舉,既解決了入園企業的生活配套,也為社區群眾提供穩定的租金收益,在當地頗受歡迎。目前,紅樹林小區一期已竣工,上半年實現了首批安置農民入駐,而幼兒園、鄰里中心等配套設施也都達到交付使用條件,即將投入使用。
此外,園區還啟動了特色扶貧小鎮的建設項目項目,探索“搬遷+安置+培訓+產業發展”的異地脫貧搬遷安置新模式。特色扶貧小鎮建設旨在解決園區快速發展所面臨的常駐人口少和技術工人緊缺等瓶頸,并將當地貧困人口脫貧就業與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用工需求有機結合。
據utowns小編了解,特色扶貧小鎮總投資約45億元,總用地1500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扶貧異地安置住宅、商業、教育、醫療、文體、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該項目已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年底便將建成,預計可安置全區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約5000人,而按兩個勞動力對應五口之家計算,預計可安置搬遷人口2.5萬人。特色扶貧小鎮項目探索產業扶貧、就業安置脫貧模式,通過向貧困勞動人口送園區住房(通過約10年公積金解決)、送園區就業就會的“雙送”方式實現人口聚集,并依托自治區扶貧辦就業培訓中心及園區安置社區實訓基地組織開展就業培訓,引導搬遷戶就近務工創收,確保搬遷貧困戶在園區實現“安居”和“樂業”雙重目標的實現。
事實上,扶持農民成立合作社、實行經營性安置、建設特色扶貧小鎮項目這種種舉措,僅僅只是中馬欽州產園區涉農改革這個大籃子里的一部分“干貨”。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將研究制定出臺關于推進涉農改革的指導意見。根據指導意見,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將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在征地搬遷、農民安置、鄉村規劃、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方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涉農改革經驗,走出一條現代產業園區涉農改革新路子,讓園區廣大農民共同參與園區建設、共享園區發展成果。
相信,特色扶貧小鎮項目的啟動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貧農鄉村振興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