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紀念館位于藥王山核心景區西300米處,館舍依山就勢,充分利用地形,建成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臺地式建筑。
展館主要分為三個功能區:陳列展覽區,主要展覽藥王孫思邈的生平事跡、醫藥著作及學術貢獻,以及我國中醫藥文化發展歷程等;業務綜合區,主要提供相關配套服務,包括庫房、業務科研、行政管理用房等;設備及停車庫區,主要包括地下停車庫、設備機房、業務用房等。
孫思邈紀念館建筑最突出的建筑特征,就是對地域文化的最大限度尊重與呈現:一曰黃土地,一曰大唐韻。15000平米的宏大建筑群呈“品”字形布局,背靠藥王山,面朝沮漆兩河,自東向西鋪陳,與渭北黃土臺塬地理風貌高度融合在一起。在拾級而上的過程中,現代觀者的情緒,被漸次映現的孫思邈造像和寬達135米的歇山廡殿式屋頂,一下子拉回到1000多年前那個大唐盛世,莊重肅穆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建筑營造上,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與地域特征,采集藥王故里黃土,用高科技黃土改性工藝夯實為磚,構筑了建筑外墻,不啻為古老黃土與現代科技結合的一大創舉。
孫思邈雕塑高9.6米,鑄銅,可歷數百年而不朽。以大醫精誠之思想為其魂,以為民之疾苦而奔走為其形,以至圣藥王之精髓為其神,塑造了一個權威性的,可供全國乃至全球人民敬仰膜拜的藥王形象。
孫思邈是中國醫藥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國文化,最推崇自然。所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醫中藥,正是是中國人在自然中為自己尋找的一種“道”。中醫中藥與山水自然有天然的密切關聯。孫思邈紀念館的裝飾風格,是緊扣中國傳統自然美學的現代展陳語言。竹、木、石、砂、麻以及布幔這些自然材質的大膽運用,營造出中國人最容易讀懂的美學氛圍。
針對封閉室內場館的空間局限性展開反向思考,運用中國園林獨一無二的空間語言,將室內場景室外化,晦澀知識生動化,在有限的空間里講出一個又一個曲折婉轉、意境幽長的藥王故事。是文化場館展陳語言上的一次最大膽的突破。
每一個細節都滲透著東方美學意境
竹、木、石、砂這些最簡單的材料營造出最有味兒的中國意境
孫思邈紀念館是對藥王精神最系統、最全面和最生動的一次解讀,對其行醫、理藥、養生、修德等各個方面的成就都有詳盡具體的展示。展陳中,結合布幔、展板、格擋、展柜等不同形態的介質,在內在邏輯一致的前提下,繁簡得當,靜動交融,使今人得以親近這位與西方醫圣希波克拉底齊名的東方藥王。在觀摩、感悟和膜拜中,領略其“從醫到神,從神到人”的偉業與精神。
希波克拉底、“石大醫”的形式與“大醫精誠”文案的統一
豐富生動多樣的表達介質
孫思邈紀念館,是全國迄今最先以中醫藥器具、物品、書籍等實物為主,訴說博大精深的中國中醫藥史的文化場館。紀念館館藏的330件實物,白描般勾勒出5000年中醫藥發展史。參觀過程中,人們可以實物來印證其讀到的中醫藥歷史知識;也可以反過來通過閱讀歷史文獻,加深對實物背后故事的了解。令觀者能夠在具體有形的體驗環境里,觀摩、玩味和感受中醫藥的無窮魅力。
為不朽的《千金方》銅鑄之書模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皿
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宮廷養生茶具組合
里耶戰國醫藥具
與中醫藥文化相關的典籍善本
兩漢時期的醫用冷卻器
宋金元時期的醫藥養生用具
動態行醫壁畫
孫思邈紀念館是一座活的紀念堂。今人緬懷藥王,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和發揚他大醫精誠的精神財富,為人民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在藥王養生文化專區,人們可以閱讀和學習,聆聽和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到藥材的遴選、整理、切割和研磨中去,在深入體驗中加深對藥王精神的感悟。這座紀念館既是圣殿也是學堂,既是博物館也是國醫館,它必將成為銅川市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成為全中國全世界中醫藥愛好者永遠的目的地。
養生大講堂是省內最高級別的中醫學術交流殿堂
名醫薈萃的中醫堂
輕松愉悅的休閑交流區
中醫藥衍生品展銷區與趣味性十足的國術動態體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