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著傳奇的革命生涯,
他,新中國檔案學和檔案教育事業的創立者和奠基人,
他,與曾三、裴桐并成為新中國檔案界“三大元老”,
他,就是吳寶康,浙江湖州南潯人,我國著名檔案學家,中國檔案學界的一代宗師,為新中國檔案教育事業的創建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長者風范、學者風骨、賢者風尚,為全國檔案界幾代人乃至后人所尊重和敬仰。通過建設吳寶康檔案陳列館,使其成為全國第一個檔案名人珍貴檔案陳列館,成為新中國檔案教育發展的研究基地,成為南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南潯著名的特色景點。
設計理念
吳寶康檔案陳列館,以“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為指導原則,以他獻身革命、致力檔案的光輝一生為線索,綜合運用現代展覽的藝術表現形式和高新技術手段,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主要陳列與輔助陳列的完美結合,突出南潯水鄉特色,合理融入水鄉元素,突出檔案特色,將檔案元素作為布展風格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展示他為我國檔案教育事業的研究和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反映他為我國檔案教育研究事業鞠躬盡瘁、奮斗不息的偉大精神!
布局流線
展館布局科學合理,疏密得當,一氣呵成。參觀流線脈絡清晰,展線順暢,避免交叉和走回頭路;重點亮點疏密適度,渾然一體,抑揚頓挫,富有韻律。
方案展示
展館入口設計以莊重典雅、簡潔質樸為原則,擷取江南水鄉建筑結構元素,體現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序廳采用通透開放式設計,將充滿江南韻致的人文風貌融入其中,既突出吳寶康南潯名人的身份,又使展館創意獨到、別開生面,吸引觀眾進一步參觀展覽。
序廳,將南潯當地建筑風格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頂部寓意“四水歸堂”的天井,入口處古樸大氣的古鎮牌坊,兩側粉墻黛瓦馬頭墻的結構造型,在地面水紋燈映襯下的小橋石欄,共同營造了典雅清新、江南水鄉的環境氛圍。序廳正中吳寶康先生講學情景的人物雕像刻畫細致、栩栩如生,充分彰顯了他大公無私、甘于奉獻的光輝形象。雕塑背后以仿漢白玉石材為背景,展示先生的人物生平。序廳兩側墻面,分別為展館前言和南潯街景的線描畫面。
以吳寶康孩童時期家鄉的生活環境,復原吳寶康先生故居場景。通過局部復原的房屋結構與工筆線描的藝術手法相結合,再現南潯美麗富饒、人文薈萃的古鎮風情,體現地域文化對吳寶康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深厚影響。
兩個山墻結構相對的中間部分,采用色彩燈箱形式,展示南潯當下的美麗風景,與吳寶康故居復原場景形成古今對比,增強展覽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展區左側,通過圖片、文字、展板、實物等,展示吳寶康不尋常的家世,講述家庭變故對他性格、品德的潛在影響,反映祖母對他的言傳身教。
展區左側,通過圖片、文字展示吳寶康深受時局和文藝思潮影響,轉變思想、光榮入黨的事件過程。中間展示區域,復原吳寶康在匯豐銀行工作時的宿舍場景,通過民國時期的生活陳設,窗外隱約可見的上海外灘風景,書架上的進步書籍、書桌上的入黨申請書,反映先生求知若渴、追求進步的思想狀態。展區右側,以先生在參加革命期間轉戰南北、在船上辦報的畫面為展墻背景,結合相關圖片、文字、史料等,反映先生為革命事業奮斗不息、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中間展示區域,以淺浮雕的藝術形式,表現在吳寶康帶領教職員工聚集在書案前,商討如何編寫教材、解決授課難題、開展實驗課程等問題的情景,反映檔案教育在創辦初期面臨的艱苦艱難。展區左側,主要講述吳寶康克服一切困難窘況,開創有中國特色檔案專業辦學道路的歷史過程。展區右側墻面,選用投影燈藝術效果,將先生有關檔案教育建設的相關論述展示其上,突出其為促進檔案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展區左側,以吳寶康先生手稿為展墻背景,烘托先生為檔案教育事業刻苦鉆研、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展區通過圖文展板、陳列實物等,展示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吳寶康再次為復系而奔波,并婉拒曾三提議的國家檔案局副局長的重職,運用自己的大度、智慧將文革中的兩派團結在一起,開啟了檔案系發展的新篇章。
這部分設計仍延續南潯當地建筑風格,木質鏤空窗格內部,展示吳寶康先生的部分珍貴檔案。展區通過文字、圖片、實物、燈箱等展示形式,主要講述吳寶康在擔任碩士生導師期間,治學嚴謹、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甘當路石,為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進步殫精竭慮、無怨無悔。
展區中間,以體現吳寶康先生光輝形象的大幅畫面為背景,結合展示吳寶康著作的電子翻書,展示吳寶康在檔案學基礎理論和檔案學史領域取得的開拓性理論成果。展區左側,以時間為序展示吳寶康大事記。展區右側,以“桃李滿天下”為主題,通過照片墻的形式,展示先生為我國檔案事業發展培養的大量優秀寶貴人才。
“精神勵后人”展示部分,以多個小故事為主體,旨在通過吳寶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情節,立體展示他淡泊名利、甘當路石的光輝形象。展區通過文字、圖片、實物、透明觸摸屏,反映展示吳寶康為檔案事業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設置吳保康手稿墻,在凹凸有致、藝術組合的結構造型上,展示吳寶康大量手稿的珍貴圖片和不同時期的人物照片,體現了他不僅是一名著名的檔案學家、中國檔案學界的一代宗師,更是一位新中國檔案學和檔案教育事業當之無愧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