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上,“泛文化”成為一個熱度頗高的話題。優酷一口氣發布了文化脫口秀、文化真人秀、文化輕綜藝、文化紀錄片等20檔泛文化節目。一時間,文化產業內外普遍討論描繪著未來產業時代的輪廓,消費升級,文化自信,創新藝術……一個又一個概念,讓每個人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去探尋領悟泛文化的意義和走向,“泛文化”時代的到來已初見端倪。
泛文化:文化內容的創新表達方式
在當今的文化產業學界,“泛娛樂”“泛生活”“泛藝術”等泛化概念被經常提及,在拓展了傳統表意體系的內容涵蓋范疇,延伸了舊有意義框架廣度的同時,也沖擊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有玩文字游戲行學術詐騙之嫌。因此,明確泛化概念的基本內涵是理解“泛文化”乃至其它相關術語定義的必要前提。
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泛”字有以下幾重含義:漂浮(泛舟);透出(泛紅);彌漫,向四處漫流(泛濫);不切實際的,浮淺的(空泛、泛泛之交);一般地(泛指、泛稱、泛讀)。
從這些基本釋義中我們不難看出,“泛”主要形容的是以某一對象物為中心向與之聯系的相關維度延伸、拓展及彌漫的過程。這就使得泛化概念得以從更廣闊的視角和更綜合的思維去看待分析文化產業的前沿動向。
“泛文化”是在當代社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概念,它以某一文化焦點或流量源為軸心,以大眾可接受的文化閾值為限度對文化進行橫向開發,從而凝聚優質的注意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上的雙豐收。泛文化需要與假文化嚴格區分,杜絕將任何事物都打上文化的幌子,行庸俗惡俗之實。
因此,理解泛文化概念要抓住三點:
1、泛文化,以傳統文化為依托,以高質量的內容為保障。
2、泛文化通過賦予對象文化屬性,用娛樂的手段給予消費者知識分享、智慧輸出、精神愉悅。
3,泛文化傳播的更廣泛,更易于被年輕人接受。
簡言之,“泛文化”即是文化內容的創新表達方式,讓曾經高高在上的文化更接地氣,更合百姓尤其是年輕人的胃口,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繁榮。
泛文化:讓你的靈魂豐盈有趣
生產力的發展,物質世界的豐富,使得生產型社會轉向消費型社會。交通工具的改進,媒介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市場,使得一切物質產品變得唾手可得。人們在市場上瘋狂消費的同時,也對豐盛堆積的商品產生一種厭煩感。
因此,人們開始轉而關注其隱含的意義、符號意義的消費,這就是文化消費興盛的社會原因,也是泛文化時代到來的社會基礎。這也是川久保玲擁有大量擁躉的原因,大家愿意為其買單的不是服飾本身,而是服飾上精神意義追求的文化藝術符號。
從人類思想的發展變遷來看,泛文化的出現是有一條明顯線索可尋的。從古希臘的先哲們把目光投向遙遠的世界,到中世紀的神學家把目光投向上帝,然后近代哲學家再把目光回落到人自己身上。當把目光投向人身,投向人自身的生活世界時,作為人的生活方式的反映——文化就開始作為一個自覺思考的主題被凸顯出來。當我們無限“向外求”而使得我們的觸角通過互聯網、衛星等科技手段,跨越了世界的千山萬水和宇宙的廣袤無垠,進無可進后,我們最終選擇了“向內求”,向我們自身去追求藝術的生活表達和平凡生活的美學光芒。
于是,當你發現身邊出現了如《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清流”變熱流的節目,因其高質的文化輸出,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話題的高熱度;19歲的武亦姝刷爆朋友圈的時候,不要以為這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其實這只是長久的量變引發的質變。
現代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應用,讓世界變平的同時,也讓內容生產的門檻降低了。信息過載、魚龍混雜、內容泛濫反而等于沒有內容,價值稀缺,充斥著娛樂至死的環境中,單純的感官娛樂讓人們內心焦慮,空無一物,靈魂饑渴,現實呼喚文化的增量內容調節我們內心的平衡。但是,現在的傳統文化類型,大多以高冷、學術的面孔出現,使得文化與大眾之間構筑起了一道傳播屏障,并不能滿足年輕用戶需求。今天的文化內容創作和傳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拐點。
有這樣一句話“你永遠缺一件衣裳,大腦更不能走光”,不走光的大腦一定有著有趣的靈魂,所以泛文化以高質量的內容輸出和時尚有趣的表達方式,獲得了文化消費者的認可。從文化到泛文化的一小步跨越或跨界,是當下文化傳播和擴散的最優選擇。
泛文化:深化、豐富、延伸文化產業發展
提升文化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泛文化”是對文化內容生產及解碼過程的創新性探索,是對文化精英主義的嘲諷和對大眾文化的崇拜。多元文化的多樣表達是“泛文化”的核心內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意思維制造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泛文化內容,讓文化以更有趣、更易懂、更世俗和生活化的方式與受眾見面,從而填補期待視野與個性化消費需求之間的缺口,完成從內容生產、分發渠道到受眾消費的全產業鏈對口服務。“泛文化”對文化內容有效獲益成份的提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良方。
創新文化內容的表現手法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催生出多種多樣的文化內容表現手法,改變了傳統的文化傳播范式,尤其在互聯網的支撐下創造一種新的文化業態和內容敘事模式。內容的呈現方式與產品的營銷理念息息相關,“泛文化”產品力圖滿足新興受眾群體的文化需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思考新的文化內容表達體系就成為理所當然的現實舉措。文化內容的多元演繹依賴文化傳播媒介的轉換,這種轉換不僅停留于技術層面,更要著眼于文化價值觀的重塑。
延伸文化內容的價值鏈條
從某一角度而言,“泛文化”既是對文化IP的深度開發,也是對文化內容產業鏈及價值鏈的延伸。“泛文化”商業生態系統的構建以文化內容全產業鏈運作為基本前提,應用合理手段增加文化附加值的創意效能,激發文化內容創新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態和面貌接受文化市場的考驗和文化競爭全球化的挑戰。“泛文化”學理框架的建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文化產業研究對捕捉文化市場新動態的敏銳性,也為文化產業的實踐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泛文化時代是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時代,它不再有高雅和通俗的區別,它在保有內容高質量的同時,兼顧了商業性、復制性和流行性。泛文化使文化更走進普羅大眾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使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更走進心靈、更靠近靈魂。
如果說以往的時代是我們人類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成果,使之得以積累、傳承,那么泛文化時代就是文化以各種創新方式滋養著我們,讓我們對生活、對生命有更深的認識和領悟,讓我們的心靈更豐富、靈魂更有趣,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