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物館實際要求出發,對場景復原藝術如何實現在博物館陳列展示中的創新應用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場景復原藝術不僅大大豐富了博物館的陳列內容和形式,也能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應,可供今后進行更廣泛深入的研究。
用如果說陳列藝術給博物館以形象,那場景復原就是是這眾多形象的“生命”。場景復原藝術的仿真效果,不但還原了特定時期的歷史和人物等,而且能充分表達歷史內涵,高度概括人物及造型的氣質。這門藝術在陳列展示中,可以達到立體造型的藝術效果,濃縮歷史瞬間,把觀眾帶到身臨其境的遐想之中。
場景復原因其特殊的陳列語言在現代陳列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整個陳列中起到調節和貫穿作用,讓陳列升華、 大大增強藝術感染力。設計中,我們利用科技手段,制作出具有真實感、空間感、流動感、立體感的陳列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了展示設計更多的呈現手段。早已不再是以往的信息加圖片的簡單陳列。互動展示、虛擬展示、全息投影技術、3D打印技術等概念相信已經不是新概念了。新技術、新概念的出現不斷給展示設計沖擊。這也是展示設計的魅力所在。回顧我們參觀的紀念館、博物館,不難發現震撼身心的場景再現歷歷在目,讓我們印象深刻。因為具象的場景可以讓觀眾更加容易學到所要展示的東西,從而達到展示的目的。場景復原以合適的手段和技術還原或半還原現場,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不僅豐富了展示內容,而且更易讓參觀者接受,從而達到了參觀者的目的。本文從具體展館出發,通過分析其逼真場景的構成元素、手段運用技術等方面,分析其技術運用的重難點,試圖探索出一條場景復原營造的新思路。
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河水淌……這些美麗的風景,并非野外,而是在展廳!它們是人工的繪畫的半景畫,并采用“聲光電”技術。在第一展廳,游客們所能見到的3000年前的古蜀國場景,例如用木叉成功獵得野豬、懷抱嬰兒的母親、活潑玩耍的小女孩、編織藤條的慈祥老人以及可愛的大象和野豬都是“場景半景畫”。以上,是呈現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其中一個大型場景復原。大漠場景復原是在弧形的背景幕上作畫,配以高仿真硅像人物、動物、假山雕塑、樹木、仿真模型等,通過精心設計制作結合成一幅“立體畫”,再配合多媒體的聲、光、電技術,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這樣的立體藝術作品,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