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2016年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展演劇《絲路追夢》在西安音樂廳首演。這是上海音樂學院創作團隊以多媒體交響劇場的形式,將古典交響音樂傳統與現代多媒體藝術,中華乃至世界民族民間藝術與當代音樂創作理念有機結合的一次藝術創新。
五位作曲家一部交響樂
多媒體交響劇場《絲路追夢》由《序曲》《隨想曲》《狂想曲》《幻想曲》《暢想曲》五個樂章組成,這五個樂章分別由上海音樂學院的五位教授創作。從開篇到結尾,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一氣呵成,絲毫感覺不到這五個樂章分別出自五位不同的作曲家之手。
從一年前開始構思這部作品,創作團隊就堅持定期開會討論,還一起去敦煌、新疆采風。在創作的過程中,把各自對于絲綢之路的理解進行討論。整部作品以陸地絲綢之路南、中、北三線沿途及周邊民族民間音樂為索引與象征,通過民族樂器與管弦樂隊的相結合,配合多媒體影像,呈現出氣勢恢弘的歷史音畫,氣象萬千的時代交響。
音樂之河文明之路
《絲路追夢》的五個樂章,暗含了從漢唐盛世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代這樣一條基本的歷史脈絡。始于2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不僅在經濟上有著重要地位,還積淀了沿路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其中,《隨想曲》《狂想曲》《幻想曲》三個樂章分別沿著絲綢之路的三線,將黑海、地中海、波斯灣及沿途的民間民俗音樂元素融合進音樂作品中,以現代的表現手法,把古老神秘的絲綢之路予以展現。
值得一提的是,《狂想曲》的作者張旭儒教授正是來自于西安,對于這部交響樂作品,他是這樣說的:“對于藝術家來說,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創作作品,是一種當仁不讓的責任!從小在西北長大,我對于戈壁的沙漠、一草一木,有一種奇特的感情!如何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這條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路,正是我們這部作品探索的。”
這部恢弘的交響樂作品,加入了多媒體技術后,無論是古長安、敦煌壁畫等歷史畫面,還是滾動著的石榴花,抑或是波斯風情的建筑,充滿動感的畫面使觀眾的感官更加豐富,同時對交響樂所呈現出神秘的絲綢之路,有了超越凡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