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康縣是一個由盆景組成風景的生態旅游大景區,從望關到陽壩,游龍關、黑馬關、低埡云海、魁星樓、響水泉等28個旅游節點串珠成鏈,三百里生態旅游文化風情線把康縣厚重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彰顯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近年來相繼建成的317個鄉村舞臺、166處村級文化大院、667個文化小廣場,39個村史館、家史館,也成為重要的旅游要素。
利用現代思維,發揮互聯網對旅游和精準扶貧的助推作用。康縣發展電商企業13家,物流快遞15家,建立直銷代銷網店892家。探索完善了“政府引導+公司運營+農戶聯動”、“協會+農家客棧+農戶(貧困戶)”、“支部+雙聯單位+公司+農戶(貧困戶)”、“能人大戶+企業+貧困戶”和“互聯網+電商+鄉村旅游+產業開發”旅游扶貧模式,全縣鄉村旅游已帶動8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種養業,32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直接和間接從事鄉村旅游的貧困戶4659戶,占全縣建檔立卡戶的49.2%,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康縣成為以四鄉(鄉愁、鄉容、鄉寶、鄉民)為內核,鄉村旅游產品和文化旅游產業的標桿。
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梁言順在康縣調研時指出:深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8月1日,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梁言順在康縣調研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時強調,要通過深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李均,市委書記孫雪濤,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昉,縣委書記李廷俊,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郭力逢陪同調研。
調研期間,梁言順前往康縣長壩鎮花橋村,先后查看了花橋村電商服務中心、鄉村旅游培訓示范基地、村旅游協會、村史館、村衛生室及中醫館、農家樂和農家客棧,詳細了解電子商務運營情況和游客接待情況,聽取康縣挖掘文化內涵、深化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加快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工作匯報。
在實地查看和聽取匯報后,梁言順對康縣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給予了肯定。
參觀花橋鄉村旅游接待中心
梁言順部長參觀花橋鄉村景觀
共同走過親民致富橋
千年菩提樹下暢談鄉村旅游和文化發展
近年來,康縣立足縣情特征,堅持“生態為基、發展為要、民生為本”的發展戰略和“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建設生態美麗康縣、打造整縣生態旅游大景區”的工作思路,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先導,以“十村百戶千床”工程為支撐,深入挖掘生態資源,彰顯特色優勢,全面實施生態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等一攬子綜合性大扶貧工程,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助推了脫貧攻堅。
五年來,建成生態旅游型、古村修復型、產業培育型、環境改善型、文化服務型不同類型的美麗鄉村262個,美麗鄉村已占全縣總村數的75%,3.6萬戶農村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之夢。
花橋
Beautiful country
俊秀勝景
花橋,地處白望公路旁邊的長壩鎮花橋村,既無旅游資源利好,又無基礎條件優勢。而康縣僅僅依托一棵千年菩提,做足古樹文章,短短數月間,把花橋建成隴上知名景點,每天吸引著數以千計的省內外游客觀光旅游。在康縣,像花橋這樣,就靠一棵樹的景點還有很多;諸如千年桂花、千年銀杏等。
五年間,省委、省政府先后在康縣召開了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現場會、全省農村危舊房改造暨村莊風貌建設現場會、全省鄉村舞臺建設推進會、全省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現場會、全省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經驗交流現場會,以及全國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規劃座談會暨鄉村舞臺建設觀摩會。2015年8月,康縣作為全國31縣區代表參加了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學習推廣康縣經驗加快推進全市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和《關于學習康縣經驗進一步深化“鄉村舞臺”建設的決定》。
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也對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域旅游給予高度評價,他在6月16日全省項目觀摩時指出,「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及全域旅游留住了鄉愁、打扮了鄉容、開發了鄉寶、幸福了鄉民,真正用文化旅游之橋通往全面小康之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