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如何優勝略汰
先來看一組數據。2013-2015年北京上海,超過10%的線下實體零售店賣家倒閉。網絡銷售至少搶占了20%以上的一線城市零售銷售額。這其中不僅有街邊小店,還有大型百貨、綜超,以及高檔專賣店。
這組數據是人們在電商時代開始為“實體店”興亡而憂心忡忡的關鍵。
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是:北京上海,好的門店物業依然“一店難求”。更為重要的是租金不僅沒有直線下降,反而還在上漲。而那些真正關掉就開不起來的門店,都是發生在微型社區商圈的角落里,或者居民樓一層改造的出租房,或者是入駐、乃至樓盤開發還沒有完成的新社區。
業內的核心觀點是:實體店的供給側改革。
首先,一些店面本身就是以低端貨、地攤價、仿冒產品為主。這些店面更容易受到電商的沖擊,也很難有自己的長期客戶群,且盈利水平有限。任何風吹草動這些門店都難以適應。
第二,另一些看似高大上的門店,本沒有將店面文化作為生存基礎。而是以產品差價形式進行市場投機。這些門店在電商帶來的“信息平等”狀態下,生存空間大幅被擠壓。或者說“假高貴、真高價”在電商時代,信息透明環境下是難以生存的。
第三,擁有獨立文化價值和忠實客戶群的線下實體店,現在著急做的事情是開分店、開線上分店。互聯網電商使得這些店面獲得了更便捷的“擴張”通道,以及全國性的消費者服務能力。利用電商覆蓋10倍的消費者,比通過加盟連鎖的方式至少要節省90%的管理成本、并降低品控風險。
第四,零售難做,但是不意味著實體店面物業資產價值的降低。社會總消費水平的提升,不是僅僅以零售業為出發點。特色餐飲、休閑餐飲、文化主題正在成為新興業態。這部分的成長,得益于零售業騰挪出的物業資產,也得益于電商對信息傳播的促進作用,更與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
所以,不全是減法,更有加法——這才是所謂電商對零售實體店改變的全貌。這一變化的本質是:在更為集中的需求表現形式、更為透明的信息和交易公平環境中,零售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的升級。實體店的去留只取決于一個因素,你到底提供的是什么樣的價值(供給什么)。對此,簡單講就是四個字“優勝劣汰”。